关于个人进口车的流程: 以下是进车需要的一些资料: 1、《进出境自用物品申请表》一式五联盖货主工作单位公章并货主签名; 2、货主工作单位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复印件1份,核正本(工商部门出证); 3、个人护照复印件1份,核正本(有效居留一年以上) 4、《外国人就业证》复印件1份,核正本 5、《外国(地区)常驻代表机构工作证》复印件1份,核正本 6、中国住处买房或租房合同复印件1份 7、公司聘用书1份 9、货物清单(品牌型号,制造年份,车身号,引擎号,排汽量,颜色,左右方向盘?原产国,行驶公里数。) 10、正本提单1份及复印件2份,代理报关委托书2份(货主签名) ,代理报检委托书1份 11、私人房车进口要征税,税率根据排汽量所属于的编码来定
注:免税进口是不可能的,手续非常不好办,走小批量是可以的,但要正常上税。
1、客户提供车辆VIN号码
2、我公司根据VIN号码确认可以报关,并签订《代理报关合同》。
3、客户自行将购买车辆运到指定港口,并给我公司提供如下文件:
A:车辆的箱单的扫描件;
B:提单的扫描件(如车辆未办理电放,则必须提供提单原件);
C: 的扫描件;
D:车窗纸的扫描件。
二、进口申报条件:
1:品名
2:品牌
3:适用车型
4:型号
5:成套散件或毛坯请注明
6:零部件完整编号并在前加注“S”
7:通用零件编号前加注“TY”
8:成套散件装配后完整品的零部件的编号
9:维修件编号前加注“W”
10:与整车厂牌不一致编号前加注“WF”
11:若是维修件应申报正厂件或副厂件
12:构成整机特征需注明
三、进口汽车要提供哪些资料:
1、提单
2、invoice
3、装箱单
4、买卖合同
5、无木质包装声明
6、进口汽车安全质量许可证(CCC)
7、汽车空调不使用氟利昂证明
8、报关委托书
9、报检委托书
10、进口许可证
四、自动进口许口证(向外经贸局申领):
申领的资料如下:
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汽车申请表》(须盖鲜章并填写企业真实联系电话和联系人,并经该企业法人签章),一式二份;(此表格需要去市政府对面的老实巷70号5楼领)
2、《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复印件
3、营业执照复印件
4、验资报告复印件
五、选择港口的一家货代,并把下述资料传真给货代公司:
1. 自动进口许可证
2. 进口合同
3. 进口发票
4. 装箱单
5. 海运提单(由船公司签发)
6. 提货单(由船公司签发)
7. 进口报关单
六、有关进口汽车的一些参考税收问题:
A、汽车进口关税 :
1.排气量在4001ml以上,消费税为40%,综合税率为1.4375
2.排气量在2501-3000ml,消费税为12%;综合税率为0.662
3.排气量在2001-2500ml,消费税为9%;综合税率为0.607
4.排气量在2000ml以下,消费税为5%;综合税率为0.539
B、消费税:
1.排量在1.0升以下的为1%;
2.排气量在1.0—1.5升的为3%;
3.排气量在1.5-2.0升的为5%;
4.排气量在2.0-2.5升的为9%;
5.排气量在2.5-3.0升的为12%;
6.排气量在3.0-4.0升的为25%;
7.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为40%
海关关税计算案例:以一辆3.5升的奔驰E级的E350为例,消费税为25% 如以美国售出价为海关核定的到岸价格计算50351美金x6.8477=344788元(到岸价) 进口关税:344788*25%=86197元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344788*(1+25%)/(1-25%)*17%=97689元 进口汽车消费税:(344788+86197)*25%/(1-25%)=143661元 国内车辆购置税:344788/(1+17%)*10%=29469元 此车固定费用:车身价344788+进口关税86197+增值税97689+消费税143661+车辆购置税29469=701804元。
===========================================
七、时间安排:
1. 提前备案,所需时间15—21天。
2. 安排中检,2-4天。
3. 驳船,1—3个天。
4. 申报,在单证和审价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约3—7天。
5. 指定港口清关后内陆陆运配送至厂家。
以上操作时间共约25-30个工作日
八、运输和商务方式:
1.工厂到码头的陆上运输
2.报关代理,码头卸货,装船
3.散杂船海运(滚装船,杂货船,散杂船和重吊船)
4.专业FOB或CIF货物的租船定舱方式。
5运输代理和保险代理
九、二手设备进口所产生的费用大致有如下:
香港部分:换单费,码头杂费,提货费,仓租,中检费及其处理费,中转费,
内地部分:关税,增值税,码头和换单,报关费用,国内报关报检,商检费用,香港到内地城市运输费用,旧机电备案费,旧机电许可与证费用,处理费用,其它
十、注意事项:
手续注意:因单证不准确、单证不齐备、单货不一致的原因,将会造成删单、改单、查货扣货、进口滞留等问题
物流注意:货主需要重视货品包装、港口选择、这样会节省物流费用和后续的货品保管费用
税金注意:货主需要加快上缴税金或保证金的速度,这个环节保证整个流程的通畅,不产生滞留费,税金也是进口货物将产生的主要费用部分,所以进口商一定要谨慎核算,确定进口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国目前主要进口汽车类型有多种合法程序:中规车和非中规车,大规模贸易(大贸)和小规模贸易(小贸),大3C、小3C,小批量,免税车、援助车、外国人或外商自带车,其他特殊用途车。
不管我们购买中规进口车还是非中规进口车,都应当在购买进口车时应该搞清楚自己买的是哪种车,应当与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并谨慎检查合同内容,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政策面】从小3C到3C:
这种规格不同与常规渠道的进口车,在经过海关、检验检疫关卡时,就会碰到问题。
一名检验检疫人士直言,平行进口汽车在检验检疫这边,3C认证是个大问题。(3C认证是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英文全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即CCC。)
这名人士介绍,即便在上海自贸区,3C认证也是个绕不过的坎。该人士认为,即便一线可以免于验证,二线也要实施验证,已经获得3C认证的,对轻微不符合项,要实施区内整改。比如,灯的颜色、仪表盘的英文说明等。
这较早前的政策已有所松动。一名资深业内人士说,早前不符合中国标准的货物,是不会给你整改的机会的。彼时,平行进口车贸易商较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在汽车进入中国之前,加贴小3C标志。在海外做好整改后,再贴3C标志进入中国。
这么做的成本很高,所以进口的数量做不大。
一名资深行业人士说,平行进口车的量远没有经销商渠道那么大。目前看,一般平行进口车的量不超过汽车总进口量的20%。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去年可能平行进口的汽车在10万辆左右,占总进口量的10%不到。
【三包】“交给保险公司处理,维修价格看齐市场价”:
差价是很明显,但问题来了——平行进口汽车是不享受“三包”(包修、包换、包退)政策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从正规途径购买的平行进口车,在两三年内出了问题,就一定要进4S店内挨宰。
前述资深进口汽车贸易商告诉自贸区邮报,目前贸易商从海外渠道买入汽车进口到国内,一般“三包”会交给保险公司做,就是说,在保质期内出了问题,保险公司会出钱。维修这块,有的交给下游的经销商解决,有的品牌商也愿意参与。而且,这种愿意接单的经销商中,不乏正规的4S店。
这名贸易商在上海干这行已有十余年。他进口的汽车品牌主要包括奔驰、宝马等,每年有100多辆的进口量。
至于这种维修保养的实际服务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平行进口车贸易商授权的维修点的布局密度,“维修的价格是跟市场价差不多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还提醒,有些“美规车”、“中东车”有一些针对当地市场的专门设计,在中国使用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加的油不同,对汽车也可能造成影响。
平行进口车维修保养的实际服务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平行进口车贸易商授权的维修点的布局密度,“维修的价格是跟市场价差不多的。”
【变化】工商总局削权总经销商:
今年,事情可能起变化。
8月1日,工商总局率先宣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
虽然工商总局强调,这是一项简政放权之举,但不少经销商认为,上述政策的出炉,意味着2005年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中的总代理制,效力将逐步被削弱。
工商总局公布的文件中提出,停止实施备案工作后,从事汽车品牌销售的汽车经销商(含总经销商),按照工商登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其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统一登记为“汽车销售”。根据工商总局公布的备案名单文件,已将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登记为“××品牌汽车销售”的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可以申请变更登记为“汽车销售”。
有观点认为,《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授予了进口车企建立销售渠道的权利,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总经销商,具有提供车辆、建立品牌销售和服务网络等多项职能,因此他们就具有从车辆报关、销售价格,到确定经销商利润空间、经销商网络建设,再到品牌宣传等进口车的整个链条的“主宰权”。
工商总局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依法强化对汽车经营行为的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工商总局的政策可能为目前的局面打开一道口子。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三部委发布,而新的政策仅由工商总局一家提出。新近针对多家外资车企的反垄断,同样由工商总局发动。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工商总局的新规,暂时还很难打破《汽车品牌销售实施管理办法》执行以来建立的市场格局,但总经销商被削权是大势所趋。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方案,同样有待时间检验。毕竟,目前各大汽车厂商具备的经销商、4S店网络等条件,是平行进口车贸易商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