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作用对象材质:金属
-
可售卖地:全国
-
布局形式:立式
-
控制形式:人工
- 产品优势
-
产品特点: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
-
服务特点:
1. 高精度:加工中心机床配备了高精度的进给机构,并采用了高精度的测量和补偿系统,可以保证加工零件的高精度要求。
2. 高稳定性:加工中心机床采用了坚固的机身结构和稳定的轴承系统,可以保证机床的稳定性和刚性,避免振动和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3. 高效率:加工中心机床具有自动换刀、自动测量、自动加工等功能,能够在一次装夹的情况下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4. 多功能:加工中心机床可以进行多种加工操作,如铣削、钻削、镗削、攻丝等,满足不同工件的加工需求。
5. 高刚性:加工中心机床采用了高强度的机床材料和刚性结构设计,可以承受大切削力和大吨位的工件加工。
黑龙江有名气的高精度机床生产厂商电话多少
数控机床是一种精密的、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床。能实现自动化制造各种材料的零部件,并能够生产复杂的形状。在当代的制造工作流程中,CNC机床是不可或缺的。
而联轴器的选择在实现精密自动化,降本增效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定制组合:高抗扭刚性的膜片组+紧凑扭矩限制器
一端,使用SCL2系列伺服小膜片联轴器,凭借其高扭转刚性确保了机器的精度。在另一端,搭载了一个紧凑扭矩限制器,它在超载情况下,使用弹簧加载的球阻尼原理分离联轴器系统的驱动和被驱动部分,以保护机器轴免受超载的影响。
此外,这一配置还精确地满足了其他额外特定应用需求:包括总长度仅为110毫米,轴端间距(DBSE)仅为4毫米。
通过站在客户角度,行业维度,将两种联轴器技术的有机融合成为了一套独立的解决方案。
SK2/150/W/SCL2/100/S技术参数:
1.脱开扭矩:45Nm
2.扭矩调节范围:20-70Nm
3.运行转速:6000rpm
4.材质:钢/铝/不锈钢
5.结构:紧凑型设计
1.台磨床(1864年)1864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台磨床,这是在车床的溜板刀架上装上砂轮,并且使它具有自动传送的一种装置。过了12年以后,美国的布朗发明了接近现代磨床的万能磨床。2.人造磨石——砂轮的诞生(1892年)人造磨石的需求也随之兴起。如何研制出比天然磨石更耐磨的磨石呢?1892年,美国人艾奇逊试制成功了用焦炭和砂制成的碳化硅,这是一种现称为C磨料的人造磨石;两年以后,以氧化铝为主要成份的A磨料又试制成功,这样,磨床便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我国,组合机床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科研和生产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应用也已深入到很多行业。是当前机械制造业实现产品更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高速发展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组合机床及其自动线是集机电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制造技术和成套工艺装备。它的特征是、高质、经济实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交通、能源、军工、轻工、家电等行业。我国传统的组合机床及组合机床自动线主要采用机、电、气、液压控制,它的加工对象主要是生产批量比较大的大中型箱体类和轴类零件(近年研制的组合机床加工连杆、板件等也占一定份额),完成钻孔、扩孔、铰孔,加工各种螺纹、镗孔、车端面和凸台,在孔内镗各种形状槽,以及铣削平面和成形面等。组合机床的分类繁多,有大型组合机床和小型组合机床,有单面、双面、三面、卧式、立式、倾斜式、复合式,还有多工位回转台式组合机床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新型的组合机床——柔性组合机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应用多位主轴箱、可换主轴箱、编码随行夹具和刀具的自动更换,配以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字控制(nc)等,能任意改变工作循环控制和驱动系统,并能灵活适应多品种加工的可调可变的组合机床。另外,近年来组合机床加工中心、数控组合机床、机床辅机(清洗机、装配机、综合测量机、试验机、输送线)等在组合机床行业中所占份额也越来越大。
而在基础材料科学、工艺、设计上的差距,则使国产机床的丝杠、导轨、伺服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编码器,这些主要功能部件大部分还主要依赖于国外产品。以丝杠为例,虽然我国是世界上大的钢产国,但是在基础材料科学上的差距,国内根本生产不出制作优秀丝杠的钢材。“高端机床制造技术,我们与德国、日本的差距有15到20年。”一位国产机床企业的负责人曾说道,“和国外设备比,国产机床在稳定性、性、效率等方面差距明显。国外机床可以24小时不停机,国产设备不行;国外机床1秒可以加工1个零件,国产设备可能要1.5秒。虽然近几年国内企业也开始做高端机床的集成,但核心技术如数控系统主要还掌握在德国、日本等少数企业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