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作用对象材质:金属
-
可售卖地:全国
-
布局形式:立式
-
控制形式:人工
- 产品优势
-
产品特点:
数控机床是数字控制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控制编码或其他符号指令规定的程序,并将其译码,用代码化的数字表示,通过信息载体输入数控装置。经运算处理由数控装置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控制机床的动作,按图纸要求的形状和尺寸,自动地将零件加工出来。
-
服务特点:
1. 高精度:加工中心机床配备了高精度的进给机构,并采用了高精度的测量和补偿系统,可以保证加工零件的高精度要求。
2. 高稳定性:加工中心机床采用了坚固的机身结构和稳定的轴承系统,可以保证机床的稳定性和刚性,避免振动和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3. 高效率:加工中心机床具有自动换刀、自动测量、自动加工等功能,能够在一次装夹的情况下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
4. 多功能:加工中心机床可以进行多种加工操作,如铣削、钻削、镗削、攻丝等,满足不同工件的加工需求。
5. 高刚性:加工中心机床采用了高强度的机床材料和刚性结构设计,可以承受大切削力和大吨位的工件加工。
内蒙古服务好的卧式数控机床厂家电话多少
6、#160;(2)闭环控制数控机床。这类机床数控装置中插补器发出的指令信号与工作台末端 测得的实际位置反馈信号进行比较,根据其差值不断控制运动,进行误差修正,直至差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为止。采用闭环控制的数控机床(见图1-11(a)可以消除由于传动部件制造中存在的精度误差给工件加工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到很高的加工精度。但是,由于很多机械传动环节(尤其是惯量较大的工作台等)包括在闭环控制的环路内,各部件 的摩擦特性、刚性及间隙等都是非线性量,直接影响伺服系统的调节参数,故闭环系统的 设计和调整都有较大的难度,设计和调整得不好,很容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7、160;所以,闭环控制数控机床主要用于一些精度要求高和速度高的精密大型数控机床,如镗铣床、超精车床、超精磨床等。(3)半闭环控制数控机床.大多数数控机床采用半闭环控制系统,它的检测元件装在电机或丝杠的端头,如图1-11(b)所示。这种系统的闭环路内不包括机械传动环节,因此,可获得稳定的控制特性。由于采用高分辨率的测量元件(如脉冲编码器),又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精度和速度。半闭环系统的控制精度介于开环与闭环之间。四、按照功能水平分类可将数控机床分为高、中、低档三类。这种分类方法没有一个确切定义,但可以给人们一个清晰的一般水平概念。数控机床水平高低由主要技术参数、功能指标和关键部件的功能水平决定。下列几个方面可作为评价数控机床档次的参考条件。(1)分辨率和进给速度.分辨率为10um,进给速度为8m/min15m/min为低档;分辨率为1um,进给速度为15m/min24m/min为中档;分辨率为0.1um,进给速度为24m/min100m/min为高档。
1774年,威尔金森发明了世界上台真正意义上的镗床,对蒸汽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97年,“英国机床工业之父”莫兹利制成了台螺纹切削车床,带有丝杆和光杆,采用滑动刀架——莫氏刀架和导轨,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此后,莫兹利又不断地对车床加以改进。他在1800年制造的车床,用坚实的铸铁床身代替了三角铁棒机架,用惰轮配合交换齿轮对代替了更换不同螺距的丝杠,来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这是现代车床的原型,对英国工业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不同类型的机床相继出现。1817年,罗伯茨发明了龙门车床,来自美国的惠特尼制造出了卧式铣床,这两种机床可以分别应用于不同行业的零件制造需求。机械技师惠特沃斯于1834年制成了测长机,该测长机可以测量出长度误差万分之一英寸左右。1835年,惠特沃斯在他32岁时发明滚齿机。还建议的机床生产业者都采用同一尺寸的标准螺纹。他的建议被广泛采纳。为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1845年,美国的菲奇发明转塔式六角车床。1873年,美国的斯潘塞制成一台单轴自动车床,不久他又制成三轴自动车床。随着电动机的发展,机床也由蒸汽动力升级到了电动机驱动,这又是一个跨时代的改进。1900年,为了实现福特提出的“汽车应该是‘轻巧的、结实的、的和便宜的’”,率的磨床开始研制。美国人诺顿用金刚砂和刚玉石制成直径大而宽的砂轮,以及刚度大而牢固的重型磨床。磨床的发展,使机械制造技术进入了精密化的新阶段。1920年以后,机械制造技术进入了半自动化时期,液压和电器元件在机床上开始应用。1938年,液压系统和电磁控制不但促进了新型铣床的发明,而且在龙门刨床等机床上也开始推广使用。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帕森斯公司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了台数字控制(numerical control,NC )机床,由于大量采用电子管元件,控制装置比机床本体还要大。1958年,美国卡尼·特雷克公司首先研制成功加工中心。它在数控卧式铣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换刀装置,从而实现了工件一次装夹后即可进行铣削、钻削、镗削、铰削和攻丝等多种工序的集中加工。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现了采用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子数字计算机,计算机在运算处理能力、小型化和性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为数控机床技术发展带来了个拐点——由基于分立元件的数字控制( NC )走向了计算机数字控制(CNC),数控机床也开始进入实际工业生产应用。1960年开始,各国陆续地开发、生产及使用数控机床。中国于1968年由北京机床厂研制数控机床。20世纪80年代IBM公司推出采用16位微处理器的个人微型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 ),给数控机床技术带来了第二个拐点——由过去厂商开发数控装置(包括硬件和软件)走向采用通用的PC化计算机数控。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对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在米兰举办的EMO展览会上,瑞士米克朗公司首先推出了智能机床的概念。2006年,在美国举办的第26届芝加哥机床制造技术展览会上,日本Maz公司以“智能机床”的名称,展出了具有“四大智能”的数控机床。
3.3 数控系统选型及设计不管是对旧数控机床进行升级改造,还是对普通机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其重要的核心步骤都是数控系统的选型、设计及安装。当前,由于多数已经停止供货早期型号的数控系统的电气备件,在进行改造时,对于老系统基本不考虑保留,如图3所示,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如企业资金状况、机床的现状以及产品生产的要求等,来选择相应的数控系统。而且,在普通机床的数控系统的改造过程中,要对新老系统替换时的差别进行充分的考虑,还应注意为了便于维修及管理,便于备件的购买,要尽量向一个厂家的型号系列进行靠拢,并要对所选厂家在国内的维修服务状况清楚的了解,避免今后带来各方面的麻烦。
同时为了适应汽车和轴承等工业大量生产的需要,又研制出各种自动机床、仿形机床、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美国于1952年研制成台数字控制机床。1958年研制成能自动更换刀具以进行多工序加工的加工中心。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机床在驱动方式、控制系统和结构功能等方面都发生显著的变革。机床的主要发展趋势是:①进一步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新型伺服驱动元件、光栅和光导纤维等新技术,简化机械结构,提高和扩大自动化工作的功能,使机床适应于纳入柔性制造系统工作;②提高功率、主运动和进给运动的速度,相应提高结构的动、静刚度以适应采用新型刀具的需要,提高切削效率;③提高加工精度并发展超精密加工机床,以适应电子机械、航天等新兴工业的需要;④发展特种加工机床,以适应难加工金属材料和其他新型工业材料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