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活动预告 嘉玺国际将携手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于3月20日举办 海外观世音菩萨造像遗珍 画册助印预请茶会

时间:2016-03-16 14:57

  活动预告   嘉玺国际将携手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于3月20日举办“海外观世音菩萨造像遗珍”画册助印预请茶会!

  2016-03-10 嘉玺国际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朝气磅礴·······嘉玺国际为了更好的回馈VIP会员!我司特携手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于3月20日(下周日)下午1:30-17:00举办“海外观世音菩萨造像遗珍”画册助印预请茶会!

  先生

  马元浩先生《沿丝绸之路·觅观音足迹》的全球拍摄於3月初自斯里兰卡返沪,己基本完成汉传观音在全球的寻觅。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己於1月15日和31日举办了二場“海外观世音菩萨造像遗珍”画册助印预请茶会!

  嘉玺国际携手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将於3月20日(周日)举办第三場茶会。茶会上,马元浩先生将介绍在一年多時间内,在近廿国家拍摄到35个博物馆和92个庙宇收藏的观音造像,计1千多張观音䓁菩萨照片。正编撰中画册系8开分二册,装一涵套之中,每冊近300頁,大型精装,由浙江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画册印数将根据预请总数印制,是有限印制的收藏版画册,是世界上第一本同类画册,是第一本介绍汉传观音的起源到各年代多姿多彩造型的画册。可收藏、可供奉、可欣赏的一本画册,因您的助印,而增绵福报,功德无量,共同耒完成发揚观音文化之宏愿。因您的帮助,将有部份供奉各大寺院和图书舘,以至圆满。

  活动时间:3月20日(周日)下午1:30-17:00

  上海观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马元浩会长简历:

  1944年 出生于上海

  1959年 跟随国画大师程十发习画

  1965年 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

  1980年 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1986年 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头衔

  1990年 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IBC)

  1991年 定居香港

  1996年 任“中国荷花协会”理事(香港),现为常务理事

  1998年 在香港开设“21摄影美术制作有限公司”(影楼兼画廊)

  2003年 在香港成立“香港上海籍美术家联合会”,任秘书长

  2004年 自港返沪,成立“马元浩艺术工作室”

  2005年 在海南岛博鳌东方文化苑任荷花馆馆长

  2013年 在上海闻道院创意建“易荷池”

  2016年 任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观音文化研究会会长

  马元浩先生30多年心血的精品力作《中国古代雕塑观音》今年1月18日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崖壁上有明确记载年代的唐大中六年(852年)宋伯康观音造像、廊道东南壁4龛8尊摩崖石雕佛教造像,以及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内的阳刻线描《观音自画像》等三帧艺术摄影作品。

  马元浩先生1944年生于上海。1959年师从国画大师程十发学习国画,在学习绘画的同时,迷上了摄影。1986年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1990年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91年12月底,马元浩赴香港定居。 马元浩是摄影家,陈冲、刘晓庆、张瑜等是他镜头下的常客;他是画家,师从程十发,最喜画荷花与观音;他也是收藏家,收藏了近300件古董旗袍。在马元浩眼里,旗袍是中国女人的历史证物,他热爱旗袍,收藏旗袍,对待旗袍如珍视初恋一般。

  1981年初,在参与拯救平遥古城的过程中,马元浩先生见到了平遥双林寺的一尊明代自在观音彩塑。这尊菩萨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脸部肌理细腻润泽,色彩明艳。马元浩伫立像前,久久不肯离去。

  “我如痴如醉地欣赏,情不自禁地被观音塑像后的一群圣众及‘安乐世界’所吸引、感化,不由自主地迈向了观音菩萨的光影天地。我暗下决心,要把古代艺术家遗存的杰作,通过我的摄影镜头传播出去,把大慈大悲观世音的庄严形象弘扬开来。于是,我跨出了拍摄中国古代雕塑观音的第一步。”马先生说。

  为了拍摄好观音雕塑,马元浩曾六次去平遥。1993年他第四次到平遥时,发现双林寺自在观音腿上有了一个洞,经了解,是因屋顶漏水所造成的,马元浩听了非常心痛。据估计,屋顶修缮需十万元钱。他想帮寺庙,但一时没钱,也不知从何着手。正无计可施时,他想到了通过展览义卖照片来募化。回香港后,他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中国雕塑观音·马元浩摄影展”。开幕式上,他说:“每当人们遇到困难时总想到求观音,今天我义卖摄影作品,是因为双林寺屋顶需要修理。”话音刚落,马上得到众多人的响应。后来通过香港妙法寺修智法师帮助,修缮双林寺屋顶的钱款很快募齐。马先生把修缮费用送到双林寺时,大家都充满了欢喜。

  央视采访马元浩先生

  从此,马元浩背负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踏上了寻找古代观音艺术雕塑的艰辛旅程,一走就是30多个春秋。足迹踏过大西北深处的麦积山,青藏高原的热贡;从华北大地到东海之滨,从西南山区到岭南港澳,叩开一座座深山古寺的山门,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数珠观音、紫竹观音等等各种观世音艺术造像精彩纷呈,一尊尊被人遗忘的古代艺术珍品在他的镜头下焕发出光彩。

  摄影之余,马先生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集摄影家、画家、收藏家于一身,将水墨与摄影结合,独创影墨画艺术新形式。马先生独爱莲花,其莲花影集、水墨、墨影画系列颇受各界推崇。他是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会员,在历届全国荷展上,不断推出最新的荷花主题美术作品,成为花卉园艺盛会中最具亮色的一道艺术风景线。

  观音在人间——马元浩摄影

  马元浩追寻荷花的道路,与他追寻观音造像的道路一样漫长而多姿多彩。2005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创办了世界上首座荷花主题博物馆,马元浩应邀出任馆长。馆内展出了马元浩拍摄的以中国古代佛教人物雕塑和荷花为题材的摄影作品112帧,还有马先生多年搜集的荷花主题古代刺绣,陶瓷18件。是难得一见的民俗文物珍品。

  时任该博物馆总策划的作家林志捷有幸成为马元浩的助手,当得知林志捷原籍桂林时,马先生便向他表达了一个愿望,希望能拍摄到以喀斯特地貌为背景的荷花作品。

  2011年6月,林志捷旅欧归国,定居北京。马先生与之联系,表示已经得悉在桂林附近的贺州新开景区“十里画廊”,有连片荷田。

  当年6月27日,马先生在助手来然良(上海摄影师)、苏纯德(香港摄影师)两位先生陪同下,从香港进入内地。到贺州十里画廊拍摄荷花后,林志捷向马先生推荐了桂林灵川县江头洲爱莲祠堂及桂林特有的摩崖石刻,引起了先生的极大兴趣。到桂林后,马先生一行先赴江头洲拜访了《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后人,拍摄了一组古村落照片;其后,在伏波山、骝马山拍摄到一批晚唐佛教造像。

  在伏波山还珠洞,马先生对遍布石壁的摩崖造像一一端详,赞叹之余,不住地按下快门。拍摄溶洞摩崖石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天然光度比较暗,光线强弱,方向和角度的变化,都会对雕塑造像神态的表现产生影响;且摩崖石刻造像依照山体雕琢而成,所处位置高低不一,给摄影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镜头表现出古代造像最好能利用自然光,因为古代工匠在雕塑造像时,都是利用室外射进来的自然光作为创作光源的,这种光线比较柔和,也可使影像获得层次,反差适中,表现出造像艺术的质感。

  马先生到达桂林时,正值雨季、汛期,所幸那段时间恰好是第一轮雨已过去,第二轮汛期未到,江水清澈,阳光明媚。自然光完整地照亮了还珠洞,就连平时光线较暗的千佛洞也显得明亮宽敞。借着日光,马先生发现了镶嵌在临水悬崖的一尊唐代观音石刻造像。

  这是一尊有明确记载年代的艺术精品,为唐大中六年(852年)宋伯康观音造像。观音头戴繁密的花冠和宝珠,胸佩悬铃,遍身缨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飘逸传神。时年68岁的马先生由助手们保护着,全身伏在栏杆上,上半截身子探出,悬空侧身,极其艰难地取到了他所满意的角度。

  在桂林桂海碑林博物馆,马先生更是被镌刻在山体上一帧阳刻线描《观音自画像》吸引,拍摄之后,表示,这幅清代作品,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其艺术价值足以媲美雕塑,决定收入摄影集中。

  三十多年来,马先生热衷于瞻仰石窟和庙宇,通过拍摄收集了众多的中国古代雕塑观音像照片,出版了多本影集,在各地开办过多次展览。

  马先生在画册的序言中提到:“在五台山,我向一位方丈请教古代雕塑观音造像知识时,他得知我三十年来,凡所知的石窟和庙宇里的古代雕塑观音像几乎都有幸拍摄到了,就深情地对我说:‘观音无处不在!’”

  马先生说:“接下来,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再有有缘人的帮助,我还想把流失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及澳洲等海外的中国古代观音塑像进行拍摄收集,编撰成画册,弘扬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精神,让人们更全面地领略中国古代雕塑观音艺术的精彩。”

  马元浩先生发愿用镜头找回所有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馆中的观音菩萨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