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不少老酒收藏到现在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酒。“当时生产的瓶装酒,因为包装和瓶口瓶盖设计不怎么先进,其实并不适合收藏。”现场一名藏友说,不少厂子瓶装酒还使用人工压盖。“实际上,年份比较长的酒能收藏到现在,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收藏者非常爱好收藏,因此有很高的收藏意识,把酒的封口用热蜡封住,密不透风,而且玻璃瓶的质量很好,不漏酒;第二种情况是因为酒水受潮,瓶口生锈,同时酒瓶质量相对较好,自然而然地把酒封存起来。大多数那个年代收藏的酒属第二种情况。”该藏友告诉记者,由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酒包装工艺不那么完善,酒瓶口有可能密封得不那么严实,因此本身被收藏的外部条件不佳,能收藏至现在的酒,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的酒非常不易。
浔阳晚报记者了解到,尽管受潮生锈使酒被密封,但是由于受潮使酒瓶的外标签受到损失而不完整,同样是一个遗憾。包装、标签等完好,且被收藏下来的酒,基本上都做了密封等特殊的处理,当然这大多数还是被有着收藏意识的人做的。白酒又名烧酒,是中国的传统饮料酒。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白酒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我国的白酒以其丰富多彩的香型风格闻名于世,而其特殊的生产工艺在世界酿造业中更独树一帜。
这份收藏证书,从一个侧面明确地肯定了茅台酒与中国革命的红色情缘、特殊贡献、卓越品质,以及茅台酒作为国酒的尊贵而崇高的地位。
名冠世界的历史 ,作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贵州茅台酒,名冠四海的历史是从1915年开始的。几乎可以这样说,在此之前,古老的中国虽然有着悠远的酿酒历史,有着丰厚的酒的文化渊源,有着风格各异的众多美酒,但还没有哪一种佳酿能够冲出华夏大地,香飘环宇,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同。
从古至今,无论是历史上的文武英雄,还是现今的酒场豪杰,都以酒量大为荣。要是一个人能喝酒,酒量大,大多也会被认为才华高,气量广等,仿佛能喝酒的才是真英雄。但是,这也许只是一种假象,现实往往不是那么一回事。历史上被誉为豪饮派的有:李白,武松等,但也有酒量平平之辈,甚至是酒量差的名人。例如:北宋诗人苏轼,就酒量极差。据说,苏轼不仅酒量差,闻到酒味都容易醉。但他偏偏又十分喜爱喝酒,终日酒杯不离手,细酌慢品,可谓是十分惬意。而另一位酒量差的名人就是明代文豪袁宏道。据说,袁宏道是听见酒就走不动的人,经常招呼酒友流连于酒肆之间,动辄通宵达旦。他认为喜欢喝酒是人的天性,但很多酒徒喝醉后形态丑陋、言行粗鲁,实在是有违礼仪和理法。因此他专门编写了一篇《觞政》,从古代典籍中,把饮酒的礼法挑选出来,又加入自己的经验。在《觞政》中,袁宏道阐述了对理性饮酒、文明饮酒的理解和方法。这些总结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清朝是白酒发扬光大,逐渐替代"杜康"的朝代,绝大多数的蒸馏酒名牌都创始于清朝。现代吴德铎先生则认为撰写>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当时是用蒙文的译音写成"阿剌吉",而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成是外来语。忽思慧并没有将"阿刺吉"看作是从外国传入的。这800多年来,白、黄、果、葡、药五类酒竞相发展,绚丽多彩,而中国白酒则欣欣深入生活,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饮料佳品。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著名蒸馏酒之一,誉称国酒,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以本地优质糯高梁、小麦、水为原料。相传,汉高祖刘邦饮过枸酱酒后赞不绝口。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甘美之”。曾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佳词名句的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殊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七经仁怀,畅饮茅台酒之后更是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翼王虽然兵败大渡河,但他诗中隐喻赤虺托起的“擎天柱”,是否使人隐隐感悟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百年之后将会成为中国的“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