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2018-06-22 10:14
每每驾驶私家车出行,总想起过去的岁月,想起年少时魂牵梦绕的自行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辆自行车是多少人的奢望和梦想啊!虽说当时买一辆自行车还不到200元,但别说每天十几个工分只合几分钱的庄稼人难以实现,就连每月30多元工资的“公家人”也极为不易。一来微薄收入要维持一家老小吃穿,二来那时所有的商品都是凭票供应。扯布要布证、购粮要粮票,就连点灯用的煤油都得有点灯用油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算得上家庭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物。
当时的自行车差不多都是黑色“二八大杠”,高高的车把、突兀的车座、宽大的后座和硬邦邦的双支架,在显现牢固和稳重的同时也使它的笨重一览无余。车的牌子主要是天津“飞鸽”、上海“永久”,之后还有上海“凤凰”和广州“五羊”等等。当时社会上关于自行车牌子的说法是:“飞鸽快,永久耐(结实),红旗加重也不赖!”
这几个品牌,谁家若是买得一辆,不管新旧,差不多都会用红布把车牌子包起来。直到泥瓦没了、车圈变形了、车身哪儿都响就铃不响时,车把下那块已由红变白、由白变黑的布片仍舍不得解下来。那时,人们对自行车标牌的看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当时人们心中,自行车标牌是自行车自身价值的体现;二是自行车拥有者从来没想过这样一个“大件”,要在自己手里用到最终——那时候,再破的自行车也随时能够转卖。
记得我十来岁时,单位给我父亲配发了一辆飞鹰牌自行车。配专车不是因为他是营业所主任,而是针对他的农金员身份,是为了让他走村串户做好信贷工作。我依稀记得那辆自行车是上级行“退役”的二手货。同样,车把下的标牌用红布包着,前后轮中间的三角架上,吊着一个帆布做的布兜。而且,三角梁架上还缠裹着用于保护喷漆的旧胶片。尽管如此,当我父亲第一次把这辆车骑回家时,还是在全村引起了不小轰动。从下路到进庄,路两旁正在劳作的乡亲老远地手搭凉棚直起身来:“是三哥吧,打哪弄回恁好的车啊?”“他三伯出息了,是公家发的吧?”大家纷纷丢下农活争相围观。
车子推回家后,赶来看稀奇的人越来越多,全庄人就跟赶集似的,陆续跑进了我家。那真是门口人流不断,院内站坐无地儿。事后,我父亲说:“我生生搭进去两盒大前门烟呢!”但当时我的感觉却是,这是我家最为荣耀的一天。虽然之后的日子,父亲再没有骑车回家,但我却总对同伴们说:“过两天,俺爹还会骑着自行车回来呢!”
然而,这样的好景并没持续多久。大约在我父亲分到“专车”一年多时,单位实行“车改”,把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公有自行车作价卖给了个人。由于当时我家经济条件太差,我父亲用90多元低价买到手的自行车,还没推回家就转手卖给了我叔家二哥。
1983年,我参加工作吃上了“卡片粮”,每月有了三四十元工资。但直到1987年我结婚,也没买回一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结婚时,我把积蓄多年的300元当作了彩礼,岳父用这钱买了台“华生”牌落地扇当做了嫁妆。
1993年,儿子上幼儿园时,为了接送方便,我才紧巴巴地买了辆26型单支架凤凰坤车。可惜没过多久,我爱人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这辆车就被小偷给偷走了。为此,我爱人差点被气得晕过去。
为了不被贼惦记,后来我们又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此后不久,我去一位朋友家玩时,感觉也就是一转眼工夫,它又被偷了。朋友可能是想着车是在他家丢的,第二天竟扛了辆新车要送我。虽然我没要,但从此我对他尊敬有加。
随后的那些年,随着我的工资由八九十元涨到七八百元,家里不仅买了两辆自行车,后来还买了踏板摩托车。再后来,我的工资涨到了几千元,为了出行方便,我也自然而然地买回了一辆私家轿车。当时我就打算好了:等我儿子成家时,一定给他买一辆更好的轿车!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