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2018-06-19 14:55
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从大众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休闲度假在旅游总人次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成为当今旅游消费和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流。
然而,在习惯了几十年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传统观光旅游后,如何让更多游客心情轻松地慢慢“住下来”,去体会休闲度假中的妙处,仍存诸多待解难题。
想方设法让游客“住下来”
对于游客而言,观光看重景区,度假则更加看重住宿条件。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伟日前在2018旅游度假(三门峡)创新发展大会上明确,与观光相比,休闲度假区的显著特点是“以接待过夜游客为主”。
北京绿维文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院长衣玮表示,休闲度假的核心便是“住得下来”,将游客留下,做到“白天有的看,晚上有的玩”。
在此次由中国旅游报社等单位主办的论坛上,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表示,目前中国海滨、山地大受欢迎,主打养生概念的旅游地也备受青睐,这表明了游客对休闲度假的偏爱。
张辉认为,从2010年开始,以往依靠“体力”的旅游方式开始增加更多“技术”元素——滑雪、滑翔、登山等项目开始普及。“以往人们出门观光见到的是导游,如今休闲度假见到的是教练。”他说。
中国旅游协会2017年发布的相关报告提出休闲旅游十大关键词,海岛、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家庭亲子、五星酒店等位居前列。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秘书长霍建军表示,201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8.77万亿元,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达11.0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前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瑞法依评价:“中国在旅游业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世界的未来看中国,世界旅游业的未来也要看中国。”
旅游不再局限于历史文化名城
“靠观光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旅游市场已经难以为继,曾博伟表示。
张辉同样认为,以往旅游目的地的主要收入依靠“门票+宾馆房间”,这种方式未来将会发生巨大改变。
张辉分析说,从全球范围看,依赖自然资源的旅游市场占据70%,另外的30%主要依赖文化资源。他回顾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历程:在上世纪80~90年代起步之时,旅游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主,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历史文化名城占据全国旅游市场的1/3~1/4;进入新世纪,自然资源丰富的旅游市场迅速提升,四川、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的游客量激增,这种变化改变了整个旅游市场的结构。
衣玮表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已经具备。首先,有能力。国际旅游市场数据表明,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旅游将进入休闲度假阶段。统计表明,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其次,有需求。中国大量的中高收入群体愿意为休闲度假花费。第三,有渠道。中国休闲度假目的地数量众多,民众可以快捷地了解相关信息,挑选自己中意的地方。第四,有供给。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近些年中国旅游投资旺盛,休闲度假基础设施进步明显。
要引领不要追随
“将拥有的旅游资源‘活化’起来,满足现代人的游览生活要求。”张辉给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
休闲度假旅游潜力巨大,然而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仍待仔细思量。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杭州大学教授、日本籍旅游专家德村志成认为,建立休闲度假目的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交通上实现快速进入;具有区位优势,魅力独特;环境优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度假旅游不同于观光旅游,其业态十分丰富,并且与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农业深度融合。
例如在三门峡市,森林覆盖率50.7%,位居河南省第一位。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初,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西伯利亚飞到这里栖息越冬,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三门峡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大天鹅之乡”,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姜继鼎表示,2011年以来三门峡市和省旅游局积极推动黄河旅游区域合作,全面开启了黄河旅游区域合作的新局面。
无论是休闲度假还是整个旅游业,其实都要面临“变”的压力。张辉分析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游客在各地之间转移的速度得以极大提高,地区之间的对应关系由此改变。在一个地方白天游览景区,傍晚乘坐1~2小时的高铁到达另外一个地方,去那里享受夜生活,并最终住在那里。这种快速转移对原本可以凭借景区优势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相对平衡的城市是巨大挑战。
“要引领,不要追随。”德村志成提醒,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必须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创新。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