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这蘑菇与荔枝菌很像

惠州日报     2018-06-06 10:00

广东新发现的毒蘑菇——— —— 奥米粉褶蕈。 本报采集

  广东新发现的毒蘑菇——— —— 奥米粉褶蕈。

可食用的荔枝菌。

  可食用的荔枝菌。

  近段时间,不少市民在微信上晒出吃荔枝菌的图片。荔枝菌(惠州人也称其为五月菌),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到荔枝成熟结果这个时段出现,但出现时间不长,一般是一个月左右。根据《中国食品大全》记载:荔枝菌的学名叫鸡枞菌,因其有类似鸡肉的香味而得名。它的色泽洁白,肉质细嫩,口感清香,味道鲜甜,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被誉为“菌中之王”。

  荔枝菌长在荔枝林潮湿的白蚁窝上

  或许是今年龙舟水比较充沛,很多地方的农庄都有荔枝菌吃。在博罗县公庄镇的一家农庄,荔枝菌蒸土鸡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农庄的厨房里,摆放着一袋刚采回来的荔枝菌。荔枝菌白白胖胖的,长10多厘米,菌尖似一把收紧的小雨伞,中央凸起,表面呈墨褐或微黄色,边缘呈辐射状裂开。

  据了解,荔枝菌生长在荔枝林潮湿的白蚁窝上,在高温多雨、骤出太阳骤降大雨的时节,能迅速生长起来。这趟摘完了,只要不毁坏白蚁窝,过几天又会长出来。由于荔枝菌可遇不可求,要在特定的气候、环境、位置、时节里头才能长出来,所以在荔枝菌生长的季节,一些市民为了尝鲜,喜欢到乡下去吃荔枝菌,或者自己到户外采荔枝菌。

  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叶自力提醒大家,市民在野外摘荔枝菌时要分辨清楚,切莫乱摘野生菌菇,提防中毒事件发生。

  叶自力说,在目前这种时晴时雨的天气下,蘑菇菌类生长很旺盛。在自然界,一些有毒和无毒的菌类比较难分辨。如果是市民熟悉常见可食用的菌类,是可以适当采摘一些来食用。采摘时最好是摘熟悉可食用的单一种菌类,不要混淆其他的菌类。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最好不要乱采乱吃,以免造成蘑菇中毒。据了解,一种名为奥米粉褶蕈的菌类,外形与荔枝菌十分相似,很容易误食引起中毒。6月13日,广州萝岗九龙镇发生一起奥米粉褶蕈中毒事件,4人中毒。奥米粉褶蕈为我省发现的新型毒菇。

  食用野生菌类出现头晕呕吐症状马上送医院

  叶自力说,不同菌类引发的中毒症状各异,有些是出现胃肠炎症状:轻度中毒有较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度中毒可因严重吐泻造成水和电解质大量丧失,甚至发生休克、昏迷或出现少尿、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症状,并可留有肾功能不全、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还有的会出现其他症状,除呕吐、腹泻、心跳变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表现外,可引起幻视、幻觉、哭闹无常等精神症状。误食一些毒菌后,还可能出现溶血症状,多个脏器受损的症状,还有类似植物日光性皮炎症状。

  叶自力说,市民吃了在户外采摘的菌类后,如果出现头晕、呕吐的现象,就要马上进行催吐,如用手指抠咽部,然后赶紧送往医院救助,以免耽误时间造成病情加重。

  相关新闻

  致命白毒伞为“头号杀手”

  据悉,2000年到2015年,全省共发生90起蘑菇中毒事件,总计中毒约350人,死亡57人。其中致命白毒伞算得上“头号杀手”,15年来共发生22起,中毒89人,死亡达45人;而引起中毒起数最多的是铅绿褶菇,达30起,110人因此中毒。

  今年5月东莞市的裂皮鹅膏中毒事件导致5名中毒患者全部死亡。6月13日广州萝岗又发生了一起由奥米粉褶蕈引发的中毒事件,造成4人中毒,患者仍在救治中。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先生表示,这两种毒蘑菇中毒事件均为广东省首次报道,即是广东省发现的新型毒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