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时报 2018-05-15 15:30
立夏已过,随着5月份国内气温上升以及春播尾声的到来,不少农户正忙于出售积压的余粮,原因之一是,国内粮价和国际市场“倒挂”问题依旧存在,多库存、供大于求、低价依旧成为困扰农户的难题。
“佛山鼓励科技创新,我们正发力创新技术研发,加快研制智能冷库,希望能有效延长农产品的保质保鲜期,帮助国内各地农户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佛山市科威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下简称“科威力”)董事、总经理何扩成说。
4月底,佛山召开2018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狠抓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使“中国制造2025”落到实处。而科威力创新研发智能冷库助力农业发展的背后,正活跃着佛山高新区推动创新智造的身影。
反哺
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提起佛山高新区,人们想到的或许是“佛山制造大城”“佛山智造高地”,而提到佛山高新区核心区狮山镇,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产业大镇”。事实上,这块横亘佛山中部的广袤土地,在20多年前曾是南海农业发展的样本。
一个佐证是,据《中国共产党南海历史大事记(1978~2011)》记载,1996年,狮山畜牧场年生猪养殖量5万头,年出栏量26267头,成为广东最大的国营养猪场,狮山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佛山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城,一直以来保持着农耕文化的淳朴民风。如今,在工业文明的激荡与碰撞之下,佛山高新区经历蓄势、谋势、调整之后,产业的发展正越发清晰。围绕“产城人融合广佛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佛山高新区核心区狮山镇正在工业强镇发展路上迈出坚定的脚步。
“2018年,对于佛山高新区核心区狮山镇来说,已经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今年年初,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狮山镇镇长黄文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狮山一方面要抓好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另一方面要抓城市品质的提升,抓好民生建设,包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一边是鼓励工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一边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佛山高新区一批批由农业“哺育”而成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研发以真正惠及“三农”、反哺农业?
“乡村振兴”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现阶段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亟待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这给坐落于佛山高新区的科威力一个方向:创新技术的冷库能有效延长农产品的保质保鲜期,并提升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
在佛山高新区,活跃着这样一批企业,它们将目光聚焦到农业科技,全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开发应用于农业领域的高新科技,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实践
结合乡村振兴推进科创研发
佛山自古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历史形成的桑基、蕉基、蔗基鱼塘闻名于世。目前,佛山市农业总产值位居广东省前列,还获评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市。据统计,仅2017年,佛山新增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6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当前,要以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幸而,佛山对此早已有清晰的认识。
就在4月下旬,佛山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总结了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情况。2017年,佛山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25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47家,是2012年的5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59万件和4901件,是2012年的8倍和4倍……一个个数字的背后,正是佛山自主创新能力的步步提升。
大会还特别提到,佛山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前进至第29名,园区对全市的核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支撑佛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当前,全国多个城市正在科技创新投入上不遗余力,努力抢占创新驱动发展制高点。一边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工业科技创新,一边是亟待提高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佛山高新区正紧紧围绕“产城人融合广佛副中心”的战略定位,以争创全国高新区20强为统领,以重大战略平台为抓手,努力向“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迈进,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支撑,更为佛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事实上,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一直是佛山高新区的一个短板。“对标全国排名前20的高新区可发现,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是佛山高新区的短板所在。”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南海区委副书记刘涛根表示,佛山高新区要充分发挥项目带动和科技创新的“两轮”驱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佛山高新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当前,佛山高新区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抓手,搭建创新平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做专、做精,努力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引导与鼓励农业机械行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以及农业机械装备的科研投入力度,为工业反哺农业开启新篇章。
案例特写
科威力:
利用“互联网+农业”探路农业现代化
日前,美国大豆协会指出,农作物价格在过去五年下降40%,导致农场收入下降50%,来自中国的需求是大豆价格的支柱,如果需求降低导致价格下滑,很多农场将入不敷出,甚至无法继续耕种。
大豆是当前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我国曾雄踞世界大豆种植面积、产销量的巅峰。但如今许多地区农户丰产不丰收,农户、企业之间难以实现信息对接,成为直接降低农户种植积极性的主因。
在佛山高新区,佛山市科威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将目光聚焦现代农业科技,通过发力创新技术研发,为国内多个地区农户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
打破美国垄断自主研发“两器”
科威力是一家以生产冷库两大关键器件——冷凝器、蒸发器起家的本土企业,其研发生产的“两器”占据广东市场份额首位,占比超过70%。农产品冷库是科威力的一大发展方向,一方面要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存储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有效延长农产品保鲜期,提高农产品价值,解决蔬果等农产品滞销问题。
如今,科威力已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两器”、冷库冷风机生产制造厂家,在冷库行业已站稳脚跟,拥有7条现代化生产线,拥有年产量数百万台制冷配件生产能力,并有检验中心、原料储备仓库。宝剑锋从磨砺出,科威力今天的“能耐”,和过去20年的科研创新密不可分。
早在1998年,国内还没有企业能生产“两器”,基本是依靠美国进口。“即便是花1000多万元买来的‘两器’,都未必能够满足国内的应用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何扩成带领科威力团队从改良优化进口机器开始,逐渐掌握核心技术后实现自主研发,不仅能提供“两器”,还能提供制冷机组以及制冷系统解决方案。
2013年,科威力还获得制冷行业最高荣誉“北极熊奖”,同场领奖的还有格力、美的等知名制冷、空调热泵企业。
然而,农户低温贮存意识仍有待提升,果蔬滞销流通不畅、库存积压或烂在田里等现象依旧常见,对农户造成经济损失之余,还打击种植积极性。何扩成说:“农户没有直接面对市场,难以掌握相关的信息,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存储知识,容易使农产品存储不当,积压后造成损坏。”对此,加快建设智能农产品冷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衔接就成为科威力的市场机遇。
紧抓发展机遇研发智能冷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到,乡村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现象是,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对此,在一号文件的政策支持下,科威力正发力创新技术研发,加快研制智能冷库,为现代农业提供先进智造的工业经验。
智能冷库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冷库入库管理,库内温度、湿度、环境管理,出库自动化管理,以及产品在途冷链运送管理中。科威力从2016年就开始联合哈工大等高校组成研发团队,共同研发智能冷库,并成为华南地区首家生产智能冷库的厂家。
“智能冷库的目的是要实现用户低成本管理冷库。”科威力机组事业部技术总监阮冠文说,在研制期间,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收集关键数据建立数据库,包括不同物品与之相适应的温度、湿度,以及冷库机组的电压电流、运行噪音、开关门次数等。
掌握这些数据就是冷库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关键。阮冠文举了一个例子,不同蔬果的贮存条件不同,如苹果的最适相对湿度为85%~95%,贮藏温度是零下1℃~0℃,而香蕉则需要在相对湿度为90%~95%、温度12℃以上的环境中贮存。“当不同的农产品被放进智能冷库的指定区域后,冷库可自动因应不同物品的贮存条件要求,自动调节该区域的温度、湿度。”
此外,实现智能化管理后可有效降低售后服务成本。阮冠文介绍,当冷库实现智能化管理后,若遇上设备故障,可直接通过数据得知冷凝器故障的原因,不需再安排人员到现场即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节省人力、时间成本。
去年9月,科威力已成功生产出首台智能冷库样机。何扩成表示,智能冷库将是科威力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智能化管理确保每件产品可在冷库里准确定位,有效实现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何扩成说,去年科威力实现营收增长30%,预计今年将保持20%的增长。
观点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总部经济基地
记者:目前全国多地纷纷释放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号。佛山作为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市,接下来如何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佛山有基础也有条件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佛山根据自身优势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产业兴旺,尤其是要发展好农业产业。佛山应凭借制造业基础好及城市化发展水平高这两方面的优势,通过成立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手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业总部经济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思想一定要解放,佛山要把触角伸到佛山市、广东省以外,扩大佛山农业产业的影响力,甚至打造在国际上都有竞争力的农业经济。
此外,佛山还可以围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流动,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