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通信“生命線” 震后十年,從無到有

人民网     2018-05-11 14:15

2008年5月15日13時55分,指揮部終於撥通成都到汶川的第一個長途電話。此時距地震發生已經72小時。

  在智能手機普及、即時通訊便捷的今天,十年前的這72小時很難想象:黃金救援時間,通信斷絕,汶川失聯。人們第一次發現,沒有應急通信保障,巨災面前“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天地合一 保障災區信息暢通

  應急通信系統指突發緊急情況、通信需求驟增時的通信保障。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可以及時傳遞災情、保障救災指揮調度、滿足災區民眾的聯絡需求。

  國內應急通信建設始於汶川地震的慘痛代價。中國移動原董事長奚國華曾反思,“在傳輸手段上應該採用‘天地合一’的方法”,建成高效協同的應急通信保障專網。

  “天”指高空通信。衛星電話是地面光纜斷裂、基站被毀時唯一可用的通信設備。2016年8月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天通一號發射升空,這是我國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北斗系統也在災情信息收集發布、應急物資調度等方面陸續發揮作用。

  汶川地震后,道路損毀嚴重,應急通信車無法進入,高空基站被正式提上研發日程,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投入巨大。高空基站的載體為熱氣球、氦氣艇、無人機等,可升至千米高空,承載大容量的基站。去年8月8日發生的九寨溝地震中,無人機高空基站首次應用於地震環境,迅速打通方圓30多平方公裡的移動信號。

  “地”包括超級基站——同樣是汶川地震后提出的概念。傳統基站在大地震中極易被毀,超級基站加強土建強度,配備大蓄電池、固定油機及衛星傳輸設備。其內部電力系統用軟線連接,可以抵御12級地震,這套系統在汶川地震后的所有地震中都發揮了作用。四川省內迄今已建成59座抗震型超級基站,採取光纜+衛星傳輸切換和基站容災兩項關鍵技術,在光纜、電力中斷的情況下仍能正常運行72小時以上。汶川震后七個“信息孤島”的噩夢不再。

  與時俱進 新技術武裝應急通信

  據四川移動負責人介紹,從汶川地震時3G剛剛起步,到4G的全面建設、5G的提前部署,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驅動應急保障技術的演進。“九寨溝地震搶險中,我們首次利用5G技術,與4G網絡無縫融合,單基站通信保障能力提升6至8倍。”

  在近期舉行的中國電信“天翼神劍·聯動2018”應急通信演練中,系留式無人機載基站、綜合應急通信車、大應急電源車等裝備齊亮相。系留式無人機可以對周邊15公裡進行無線信號覆蓋,實現高空照明、空中定點監視、遠距離通信中繼等功能。物聯網、大數據、可視化調度等技術也成為應急通信“新兵”。

  目前,中國移動已搭建西部地區最大的大數據平台。九寨溝地震時,平台確認了受災人員信息和遷移情況﹔對斷站搶修的優先級進行分級﹔協助災區人民尋親。

  去年印發的《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基層各類專業救援隊伍和應急機構配備小型便攜應急通信終端”。十年前汶川縣僅有一部通了十秒的衛星電話,十年后移動終端設備的裝配仍不樂觀。國內正逐步加大對車載移動通信終端和手持式終端的研制力度,提高生產能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