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一套家庭影院音响的评价,总是停留在“高音够不够不透,中音够不够厚,低频够不够震撼”的层面,另外就是“定位感”“包围感”之类的虚无缥缈的描述。
而家庭影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效果,大多数人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多人还走入了“发烧”的误区而无法自拔。
音响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东西,但经过几十年的市场化运作,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发烧”的影响,停留在音响器材本身,反到忽略了音响的本身功能和作用。
家庭影院是从电影院变化而来的,因此先了解电影院的音响特点,也就能明白家庭影院音响该是什么样的了。
电影院的音响是为电影服务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发声和扩声,目的只有一个--------让电影更加精彩。
1、扩声:
电影院场地大、人多,要保证到每一排尤其是后排的观众全部都能听清楚,同时还不能让前面的观众感到声音太大或者太吵。另外,要能表现出大场面时候的大动态声音能量。
清晰、震撼,不吵,大动态,这就是电影院对于音响最基本的要求,家庭影院也是如此。
2、声画一致、看不到音箱。
声画一致就是声音发出的位置要和画面内容的位置一样。
打个比方,电影画面表现的是在屏幕左上方打雷闪电,所以打雷的声音就应该在屏幕左上角,如果声音从左下角出来就是声画不一致。
人声对白也是如此,演员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或者是脸部特写,音箱发出的声音要感觉和画面里的嘴巴位置一致,如果说话的声音跑到屏幕外面或者屏幕下方,那么就是声画不同屏,电影看起来就会觉得怪怪的。
在专业电影院里,为了让声画一致,采用的是透声幕布,音箱隐藏在幕布后面,这样既解决了声画一致的问题,同时又看不到音箱。看不到音箱,观众就不会被干扰,就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画面。
现代的高端私家影院也多采用透声幕的做法,其目的也是如此。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音箱只能摆在电视机或者投影幕的两边和下方,要让声音感觉从屏幕里而不是从音箱里发出,这就取决于家庭影院音响的技术水平了。
3、强烈现场感的环绕音效。
很对人对环绕音效的理解是“包围感”,星工场认为这是不确切的,电影音效要的是现场感。
所谓现场感,就是电影的音效要和屏幕画面所描述的场景要一样,意思是观众就像在现场一样。
电影院是由主音箱及无数的环绕音箱共同营造出电影的环绕声场,但电影院的环绕声并不是想象中的包围感,定位也不是很准确、很明显。
电影院的侧墙甚至头顶上虽然挂满了环绕音箱,但却很难感觉到环绕的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的,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感觉不到有声音的,整个电影的声音完全溶入于电影情节中,环绕音效会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存在于电影院的空间里,但并不是所谓的包围感。
4、高保真重放效果和恰到好处的低频能量。
“高保真”的词在音响行业里被滥用和误读了,这里不做过多探讨,只谈电影音效里“真实声音”的重放问题。
电影要看起来精彩,除了前面的声画一致和现场气氛以外,声音的真实程度要尽量能够和画面内容一样,即“高保真”。
比如打雷的声音、下雨的声音、枪炮的声音,爆炸的声音等等,无论是声音的细节还是响度,听起来都要和真实的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声音。比如打拳的声音,真实场景中打拳的声音并不会很响,恐怕也很难听到骨头断裂的那种效果。但作为声画艺术,在录音的时候会进行夸张处理,那么通过音响重放的时候就要能反应出录音时的真实效果来。
另外,电影院并非一味的追求震撼的低频能量,而是恰到好处,也是尽可能的要求保真,即使是夸张处理,也是有度的。
声画同步、看不见音箱、现场感、高保真、恰到好处的低频能量,这就是电影院音效最基本的要求和表现。
家庭影院以此为参考,那么就最能接近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并不是很难,也不需要像“发烧音响”那样烧钱。
电影院由于场地很大,电影器材最贵的不是音响,而是投影机(或放映机),绝大多数电影院的音响,采用的专业级大音箱,大功率功放,实际上也只有几万块而已。按使用面积倒推回来,如果家庭影院只是为了看电影,三五千、一两万,就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体验了。
星工场1.8T家庭影院音响,利用电视柜隐藏音箱,独有的相位精准技术,能够实现声画同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