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季节性的差价等市场化调峰机制将逐步落实

工人日报     2018-04-28 17:06

  国家发改委今日就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司长刘德顺表示,对债务风险的问题,目前各类资本参与储气设施建设运营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随着气价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季节性的差价等市场化调峰机制将逐步落实。

  刘德顺介绍,按照储气意见的要求,供气企业、地方政府和城燃企业储气指标如果要全部达标,合计需要形成的储蓄能力要达到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6%左右,这也就是国际上的一个平均水平。但目前已有的储气能力在我们国家仅为全国消费量的不到6%,应该说储气能力缺口大,储气设施建设任务重。如果考虑到储气设施建设周期较长,近期一批项目就需要尽早开工。所以,我们也注意到社会上对储气设施集中建设是否带来债务风险和安全风险方面存在担忧。

  对债务风险的问题,刘德顺表示,目前各类资本参与储气设施建设运营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随着气价市场化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季节性的差价等市场化调峰机制将逐步落实。应该说,未来储气设施投资、回收的模式和路径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各类资本正在陆续进入。储气设施建设本质上是市场化的投资行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央企和城燃企业等都是投资主体。近几年集中投资,包括未来几年的集中投资,应该说是补齐历史的欠账。各级政府部门更多起到的是监管和引导作用,地方政府一般不作为储气设施的投资主体或者购买服务的主体,融资的压力和债务风险也不大。

  刘德顺提到,针对地方3天的日均消费量,还有城燃企业年用量5%的储气能力的落实,各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要统筹谋划,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参与沿海LNG储罐和地下储气库等储气设施来履行储气的责任。所以,储气设施的投资和交通、住宅、教育等公共的或者公益性设施投资,这中间政府的角色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这是关于债务风险的问题。

  针对安全风险的防范,刘德顺表示正在积极推进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引导储气设施集约建设,避免遍地开花,降低安全风险点的数量,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将各类资本尽可能集中到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储罐还有陆上成规模的储气设施建设上来,避免小规模“遍地开花”的局面。

  其次是要注重储气设施运行的本质安全,从安全生产和行业监管上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为此《意见》中要求,天然气从业企业,要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严格地执行相关技术、工程、安全的标准规范,加强检查巡察,及时排查处置安全隐患,确保设施的安全运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储气设施建设短期内面临的投资的压力,还是安全风险的防范,都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同时我们看到,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储气调峰领域,无论对于社会相关产业,还是社会投资的拉动,还是对天然气产业链的完善,还是对市场化改革的促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刘德顺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