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

检察日报     2018-04-11 15:38

近来,号称纯手工、无添加的食品越来越紧俏,私房、手作——这些名头仿佛光环附体,让平凡食物有了不凡出身。纯天然真的那么好?无添加就等于健康?是真厉害还是真忽悠(4月10日《科技日报》)?

  经常浏览微信朋友圈的网友不难发现,最近几年来,通过微信朋友圈兜售各种“私房美食”“手工美食”的人越来越多了。而在这些网络商家的宣传语中,无不强调“良心品质”“手工制作”“传统工艺”等等,言外之意,他们售卖的这些食品,都是采用传统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的,以此与机器生产的流水线产品区别开来,以突显自身的味道纯正、口感地道。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也认为凡是手工制作的食品,都要比机器生产的食品来得更加地道、正宗,所以宁愿多花钱,也愿意购买品尝。于是买卖双方一拍即合,最终让网络上的各种“手工美食”持续火爆。可冷静下来想想,无论商家把自己的商品夸得如何天花乱坠,都只是一面之词,可信度有多高?退一步讲,即便商家说的都是真的,手工食品真的像商家所强调的那样纯天然、无添加吗?或者说纯天然、无添加就真的更营养更健康更安全吗?

  在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看来,以上这些问题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网络上所谓的“手工食品”,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部分消费者对“手工食品”的追捧,消费的也往往只是某种情怀,花了大价钱未必就能买到合格的食品,一些手工食品甚至连基本的健康和安全都做不到,消费者过于迷信,只会导致过犹不及的后果,并不可取。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其一,商家宣传的所谓“无添加”“零添加”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毕竟食用盐中有抗结晶剂、食用油中有抗氧化剂、醋里有防腐剂,而这些都是制作大多数食品所必须用到的原料,那么商家宣称“绝对无添加”,就成了一种忽悠,除非他们自己晒盐酿醋,但这显然不太可能。其次,这些朋友圈里的“手工美食”,都是在自家厨房或小作坊生产制作的,制作者的健康状况无法保障,制作过程的卫生安全同样没有保障,同时原料的储存、食品的运输等等,都脱离了政府监管,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安全问题,最终生产出来的食品,又如何保障安全可靠?

  我们不反对有人在微信朋友圈售卖“手工食品”,但这样的食品,应该尽快被纳入法律和制度的监管之内,让其有标准可依,有规矩可循,合乎国家法律和规范。比如生产场所要设计合理,达到食品生产场所的卫生标准;食品的原料要做到可追溯;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藏运输要注意控制条件,并遵循保质期等。如果像现在这样,只是在贩卖概念和情怀,最终必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让真正的传统民间美食无法做大做强,无法被更多消费者所品尝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