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工艺品制成需要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慧聪网     2018-03-15 16:39

古语“玉不琢不成器”,其意深远。玉器制成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点一滴地慢慢“琢磨”而成。古往今来,因时间早晚,用途不同,琢玉所用工序有繁有简,但总体而言,其工序流程都离不开选料、图形设计、玉料剖切成型、纹饰加工、器皿掏膛、抛光和穿孔等近十多种工序,上述各道工序,因作者技术水平的不同,所成之器无论造型、工艺表现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同一道工序过程中它在初创、发展和继承以及高峰等不同……

    就现代创作玉器造型而论,可大致分成如下几大类:器皿(瓶炉等)、山子、挂件、把玩件、配件、玺印等。它们的造型和纹饰在继承古代传统的过程中延续和发展着,能反映当今社会面貌或在各类国家专业组织的评定中获奖,都可视为佳者。

    器皿类是当今玉器行业中最费时间和很难创意的门类,其造型是借鉴古青铜器、古陶瓷而来,它是玉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纵古观今,经典的玉器造型无一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材料、设计、制作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器皿的造型反映着文化审美的价值取向,它是“宫廷”玉文化的延续,其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发展至今,表现形式应该是继承传统美学的思想下,应有更高的造型艺术追求,不仅仅是作品“质与型、意与工”的完美结合,更重要的是力求表现超越“形”之外的神韵。

    “气韵生动、古法用笔”是古人对书法作品提出的“六法”之一,是神韵表现的基础,转用到玉器的创作中也很恰当。当面对一块天然的美玉,首先审视清楚玉料的本质特点,包括形状、体积、颜色及其内部的各种瑕疵,也就是行内所说的“相玉”,就是所谓的“问料”。作品“问”得清楚明了,创作时去“脏”留“俏”,便能使作品更加出彩,“生动”起来。

    创意构思是创作的灵魂,审透了玉料,选定适合的题材,才可以进行构思之意,即“迁想妙得”矣!这一步是艺术创作的中心,体现气蕴之底,使之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整体。

    随行造势,因材施艺是“古法用笔”的最好体现。创意的灵魂需要那些技法的实施,依据自己的构思和立意,把作品中所有要出现的各类景物及器皿中“规矩”的一切内容进行取舍,组合、有计划、有秩序地合理安排到作品适当的位置,使之达到一个形神兼备、优雅美感、精巧绝妙的艺术效果。

    要想创作一件整体线条遒劲有力、婉转自然、刀工利落、视觉效果强烈,又有传统的连贯、流畅稳重、庄严对称的瓶炉作品实属不易,其中的浮雕纹饰是为其增彩,体现典雅华表的手段之一,凹阳纹能体现古意,镂空透雕能增其精妙,阴线刻画又能产生灵动之感,将这些丰富而多变的技法用于一体,增加艺术表现形式,冲破传统造型中炉瓶作品的“生硬”之感,将制作工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谈到器皿的创作造型中,不能不提薄胎的技艺,它是玉器行业中的最为高深的艺术与技术之一,需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因为制作工艺极高,成品率极低,工艺难度极大,现在设计创作薄胎作品的人越来越少。

    薄胎的制作,它可使青色玉减退青色反白,能透光反映玉质的均匀美、透明美,使青玉或灰玉褪色反白出现均匀的美,体现出精美绝伦的工艺魅力,也是当代玉雕行业所追求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