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今日头条     2018-03-13 15:23

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中留存着一种最重要的生活方法就是玩,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应运而生,他们未必是中国特有,很多是中国与外来文明交流的产物,但是中国凭借自己强大的文化精神,实现了舶来品的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大致上中国古代的游戏主要分为:棋类游戏、博戏类(具有赌的性质)、文字类和运动类四种,因此今天我们就分别举例讲讲这些我们身边常见,但是未必很熟悉的历史文化,走进中国人玩的世界。

游戏到了最后就是竞技,这一点古今真理,所以中国人的游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动游戏,作为运动国技,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是在慢慢长河中他们或多或少经历了变异与衰落,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

马球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此后逐步失传,而唐代马球从西域波斯传入,成为中国当时最流行的活动,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唐代章怀太子墓有很大的马球壁画,证明当时马球艺术的兴盛,宋代马球艺术和军队仪仗队结合,成为当时阅兵的一部分,《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辽金也都喜欢马球运动,《辽史·圣宗纪》载辽圣宗“好击毬”,《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到了清代马球逐步失传,最终从中国消失。

唐代之时马球最为风靡:唐诗人王建的《宫词》中有说到皇宫内宫女打球的:“新调白马怕鞭声,隔门摧进打球名”。剑南节度使郭英则看女伎打球作乐,据史料记载每天得花费数万钱。而封演所写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临淄王李隆基二十四岁时参加与吐蕃的马球赛,他往来奔驰如风回电激,挥动球杖,所向无敌,连连洞穿对手大门,大获全胜,使得唐中宗大喜。

此外唐穆宗李恒也是个超级马球迷,后因打球受伤而丧命。唐敬宗李湛继位后,对马球的迷恋有增无减,从各地招来一些马球选手,不分昼夜地打球,不理朝政。最终被杀,唐皇帝在球技上的花样时有翻新,层出不穷,宣宗李儇的球技数一数二,据说他击球时:“每持鞠仗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雷电,两年老手咸服其能”。

唐朝末年,唐僖宗更是用马球赌博,引发臭名昭著的“击马赢三川”命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及罗元杲四人即将外放,唐僖宗就用比赛的方式来决定他们优先选择最富庶的地方去任职。陈敬瑄第一个击球进洞,夺得了西川节度使的职位。由此可见其狂热。

木偶戏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宋代骷髅幻戏图,一个哺乳的妇女操纵庞大的骷髅表演,可见宋代傀儡戏的巧妙

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与皮影戏同出于一个源头。木偶是如何产生的?迄无定论。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有陶俑,而春秋、 战国有了乐俑。西汉墓发掘出过乐俑、歌舞俑等。关节已经很灵活,被认为是木偶的起源,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隋朝时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到了唐朝发明了歌舞戏木偶,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宋代木偶戏更是出名,《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元代,中国兴起了皮影艺术,是木偶戏的变种,到了正德年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进入北京,在明清也发展入鼎盛。

 

击壤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三才图会的击壤)

击壤相传是尧帝发明的,不过具体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东汉,根据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讲到:“击壤,野老之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进一步解释道:“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不过也有说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是一种当时流行的体育运动)

击壤的玩法,根据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壤”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一“壤”击它,击中的就算得胜。

曹植在《名都篇》中写到:“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不乏关于击壤的记载。到了宋代,击壤从木头变成了瓦片,《太平御览

》记载: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为标。各以砖一枚,方圆一尺掷之。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筹,乙后破则夺先破者的击壤游戏,并且但是击壤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抛堶

明清时期,击壤游戏变成了打瓦,王圻《三才图会》记述:“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的游戏规则,与宋代以前也是比较类似的。

击壤是古代中国的保龄球,如今却已经逐步失传了。

 

捶丸与步打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捶丸是高尔夫的起源,步打类似于今日的曲棍球运动,都具备竞技属性,而且都是从马球传播来的,不过双方的游戏规则和方法大有差异,

捶丸是击球入洞,步打类似于曲棍球,打球入门,双方以棍竞技。《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记载:“凡击毬,立毬门于毬场,设赏格。各立马于毬场之两偏以俟命。神策军吏读赏格讫,都教练使放毬于场中,诸将皆駷马趋之,以先得毬而击过毬门者为胜。先胜者得第一筹,其余诸将再入场击毬,其胜者得第二筹焉。”是当时步打球的特点,到了宋代,步打球衍生出了捶丸这种运动。

至元时期宁志斋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集序》中的记载:“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应该在北宋时期,据《丸经》记载,捶丸比赛时,既可分组,也可不分组。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寡又有相应的名称,多人参加的叫“大会”,七八人参加的叫“中会”,五六人的则叫“小会”,而三四人的称为“一朋”。最少的是两人,叫“单对”。捶丸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于今日的高尔夫非常类似,但不一样的是,高尔夫是9-18洞,捶丸是10洞的,明朝中后期,捶丸逐渐失传,今日虽然玩法还很清楚,但是玩捶丸的人仍然不曾复原过。

冰嬉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冰嬉就是滑冰,据《宋史·礼志》记载,徽宗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明清时期,冰嬉非常流行,是皇宫特有的游戏,明朝时,冰嬉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据《倚晴阁杂钞》记载,有钱人家的子弟就在北京积水潭的冰面上玩一种“冰床”,将十几张床连在一起,上面摆上酒,一边饮酒驱寒,一边滑行。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性。乾隆时期,大肆推广冰嬉,形成了当时一种典范。

近些年,随着《后宫甄嬛传》的大火,冰嬉再度在北京复兴。

角力

古人有哪些休闲运动?

所谓角力就是摔跤,《礼记·月令》记载:“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证明周代角力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角力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根据《汉书·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

三国时期,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隋唐时期,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进行摔跤表演。日本遣唐使将此学会带入日本,逐步演变为日本的国技:相扑。后来,明末,明朝官员陈元斌留日之后,曾把中国武术和摔跤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柔道。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