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农用牛耕地至今50年 弥补机械不足 成乡村一景

扬州晚报     2017-06-20 16:24

  
    平整农田边角地,水牛比机械更有优势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鱼米之乡的扬州,水牛耕地曾是田野上的一道风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牛耕地、平整农田的景象已难得一见。不过在江都区小纪镇,有一个老农依然坚持牛耕,至今已有50年。
 
    机械化时代也需耕牛
 
    七旬老农用牛耕地至今50年
 
    小纪镇村民王学开年过七旬,家中养有一头水牛。眼下正是农忙季节,他带上水牛,四处打工挣钱。这头水牛,王学开已养了8年,“现在正当壮年,是耕地的好手。”
 
    自从“十大几岁”学会用牛耕地后,王学开就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过去在集体时,我就负责牛耕,这一晃就是50多年了。”
 
    虽然现在到处都是机械化耕地、平整地块,但王学开并没有放弃牛耕,也不愁没有活。农忙的时候,他先把自家近30亩地耕翻并平整出来,再接外边的活儿,“这样既节省了请机械翻耕的费用,也能挣些钱;而且请去耕田的村民还多,像今天我在这里平整地块,就有两个人过来跟我预约了。”
 
    王学开解释,农村的土地有一些是大田,但也有一些小田,“边边角角的,机器不好整或整得不好,就得水牛去整了。”
 
    每个农忙季节,王学开带着水牛能挣4000多元钱,“一头牛当两个人来算,加上我自己的工钱,一天300块钱。”
 
    昨天,原农科所专家顾克礼就找来王学开,请他去为10多亩农田平地,“这些地有些是复垦地,很不平整,机械作业容易陷进去,当地农民建议用牛平整。从平整的效果来看很不错。”
 
    方圆十里只有一头牛
 
    “水牛耕地”常有村民围观
 
    在顾克礼的试验田,王学开和牛一个上午平整了七八亩地。在平整时,有村民路过时,都会停下来看一看,“现在用牛耕地的太少了。”
 
    王学开说,现在的小年轻都不会用牛耕地,会的都是50岁向上的人。而在过去,生产队的男劳动力基本都会使,“那个时候,一般生产队都是按200亩配8头牛的标准来养牛,生产队田多牛就多,有的有五六百亩,耕牛就有20头。”
 
    因为现在种田基本都用机械耕地,在农村已很少有耕牛。“方圆十里也就我这一头牛。”
 
    王学开的水牛是8年前从沿海买回来的,当时还是小牛犊,花了7000元。不过,王学开认为很值:“这头牛很听话,力量也足,干起活来很认真。”
 
    水牛的主食是草,王学开每天都要割六七十斤草喂牛。在秋冬季节,为了让牛增加营养,会加喂一些高蛋白的豆饼。几天前,在路过一个收购小麦的地磅时,王学开还特地为牛称了一下体重,有1680斤。
 
    水牛20年前寻常见
 
    如今发朋友圈常引发怀旧
 
    王学开介绍,在扬州一般都是用水牛耕地,而不用黄牛。因此,在江都民间有一种说法“黄牛也耕地,水牛不值钱”,意思就是黄牛力量不足,而水牛力大能干。过去耕地用的是小水牛,而平整地块用的是壮年水牛,“翻地后,要先晒一晒,把土晒疏松后再灌水,再用牛平整;如果翻耕后,立马灌水进田,这个地就是冷水地,土壤黏糊糊的,平整起来牛吃不消。”
 
    一般情况下,一头水牛一天可以平整10多亩稻田。过去在农忙季节,一般都是几个人一组,人歇牛不歇。一头水牛能耕地20年左右,年龄再大了,耕地速度就慢了。
 
    记者采访中,顾克礼回忆说,他过去在农村插队,生产队的牛很多,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农田还常见水牛耕地,“那时候牛很抢手,要排队等候。”
 
    “农业机械化后,水牛耕地很快就少了。”顾克礼说,这种传统的方式,现在扬州已经成了稀罕物,今后也会越来越少,特别是老一辈农民不用水牛后,基本就难见到了,“这次我把水牛耕地的视频发到朋友圈,很多农民朋友看后都很感叹。”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