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印前技术渐趋完善的30年革新历程

中国新闻出版网     2018-01-03 14:54

如今,当我们走进书店,或路过报刊亭,琳琅满目的书刊让我们目不暇接。展会上,荣获国际大奖的精美画册那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层次,清晰的质感,清爽的画面,形式多样材质各异的装帧风格,令我们赏心悦目。由于采用了高科技印制技术,开阔了书刊设计的思路,丰富了书刊的表现形式,愉悦了读者的阅读心情

 

 。

  这些深刻的变化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来带来的百花争妍的大好局面,归功于我国出版印刷业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印前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笔者亲身经历了30年来,印刷业由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化、网络化引发的印前工艺的一次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其发展演变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出乎我们的意料。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信息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激光和新型感光材料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印前技术。

  作为一个从事制版工作60年的老人,如今看到梦想变成了现实,甚至超越了梦想,打心眼儿里为之振奋。温故而知新,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书刊印前技术的每一次变革,仍历历在目。

  图文制作技术30年变革

  一、电分制版转向桌面出版系统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TP)的推广应用是传统制版领域中的一次划时代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制版工艺的面貌。

  改革开放初的20世纪80年代是电分制版技术的鼎盛时期,从70年代中期的模拟分色阶段到90年代初期,经过四次技术更新(分色扫描连续调阴图,分色扫描直挂阴图,电子加网阳图,电分机高端联网),20个春秋,电分制版质量及效率得到了新的提高。到1991年底我国电分机已有395台(据全国印刷科技情报站1991年统计,见表1),到1995年达到500多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电分机装机量的增长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1985年,之后一直平稳增长,为书刊印刷的图像处理技术由照相制版向电分制版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成功完成了胶印精品的图像分色创新,如胶印分色国画、油画及摄影作品等。如当时印制的60卷《中国美术全集》等高档精品画册。

  当同行埋头研究总结电分制版规律之际,1992年北京国际印刷展将DTP引入中国,并逐步“汉化”,几年之后的1995年,电分机高端联网风潮席卷全国。凡有电分机的企业几乎全部走上了这条革新之路,这就是桌面出版系统的威力。电分机这个当年制版业的“王牌”也只能依附于桌面出版系统,才得以在印前制版中继续发挥作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