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季戴帽子有讲究 “突骑帽”“瓜皮帽”都曾成为时尚

北京晚报     2017-12-11 09:31

  《说文解字》解释:“冃”字即指帽,乃“小儿、蛮夷头衣也”

  帽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和流行,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根本查不到“帽”字,但并不能说当时没帽子。因为《说文解字》里的“冃”字即指帽子,许慎释之为:“冃,小儿、蛮夷头衣也。”“蛮夷头衣”就是所谓的“胡帽”。从许慎的解释中可知,中原成年人在秦汉时期并不戴帽,帽子是北方少数民族(胡人)御寒的首服。但这种说法似乎太绝对了,汉代人也戴帽子,只是没有冠、巾一类首服流行罢了,当时帽写成“冒”。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刘衎(平帝)当皇帝的始元五年(公元5年),有一男子乘坐小黄牛拉的车子来到皇宫北门前。此自称“卫太子”的男子当时“衣黄襜褕,著黄冒”,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穿着黄棉袄,戴着黄帽子。

  在汉代,最喜欢帽子的应是女性。刘衎的爷爷刘骜(成帝)当皇帝(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7年)时,宫中就出现了帽子。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刘骜的第二任皇后、当时相当风流的赵飞燕被册立为皇后时,刘骜的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给姐姐献了35件礼物,第一件就是一顶“金花紫纶帽”--饰有金花的紫色圆边帽。有学者推测,赵昭仪所献的“金花紫纶帽”可能是从西域过来的胡帽,可见当时确已存在戴帽了。

  如果就“冒”这个字的来历来考证,中原人戴帽的历史确实很长。在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中,已能找到此字。金文的“冒”字写作 ,下面的眼(目)代表人的头部,上面便是一顶帽子。现代考古发现也证实,在陕西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期遗址上,曾出土过一件六千年前、被视为中国原始雕塑代表作之一的半身陶塑女性人像,此女便戴着帽子。

  三国时期曹操青睐“白帢”帽

  《博物志·服饰考》记载:“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

  中原流行戴帽子,应该从魏晋时期开始。笔者查阅《后汉书·舆服志》,上面仍未见帽子的文字,但在《晋书·舆服志》上对帽子已有专门的记载,称“江左(今南京周边)时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最早引发中国人 “戴帽子运动”的是曹操,为了解决战争期间物资匮乏问题,曹操设计制作出简易的帽子“帢”,此即晋张华《博物志·服饰考》所称:“建安中,魏武帝造白帢,于是遂废,唯二学书生犹著(巾)也。”

  帢,可以说是中原人发明的第一顶流行帽子。帢以“以色别贵贱”,曹操将白色定为最高贵的颜色,“白帢”遂成时尚。但这种白帽子后遭强烈非议,东晋人干宝即认为,“缟素,凶丧之象也。”白帢被视为不祥之物:曹魏流行戴白帢,历46年亡国;西晋流行戴白帢,历52年亡国。所以,《晋书·五行志上》将白帢列为“服妖”。不只帽子的颜色不吉利,“帢”细究也是凶字。史家称:“帢”字“毁辱之言也,盖革代之后,劫杀之妖也”。帢读“恰”音,与掐死之“掐”音同,注音时正好可与“劫杀”二字反切。白帢因此遭冷落,后渐演变成为丧服,此即如今孝子所戴“白孝帽”的由来。

  到西晋永嘉年间,帢又弄出是非。当时女性将帢作了改动,当年曹操的设计是前面横缝,头发束起,露出颜面,故白帢又叫“颜帢”。改动后的帢前面不再横缝,头顶前垂下的长发将额头和脸面盖住,仅露两眼,人谓“无颜帢”。无颜,即俗话所说的“不要脸”,被看作“大耻”。国人都不要脸,乃不祥之兆,不久果真有“大耻”: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两位皇帝先后被掳不返,西晋亡国。不吉利的“帢”字被抛弃后,“帽”才渐被认可。不过,“帽”代替“冒”,旁边增加“巾”,则与“巾改帽”有关,包括帢在内,不少帽子都是由巾改的。

  南北朝时期流行“突骑帽”

  《南齐书·五行志》记载:“永明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

  古人并不将冬天戴的帽子称为棉帽,而叫“暖帽”,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广。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至少有两首诗中都提到了“暖帽”。如《即事重题》:“重裘暖帽宽毡履,小阁低窗深地炉”;《新沐浴》:“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可见唐人戴棉帽已成为一种风气。

  唐代人冬天常戴的是一种叫做“风帽”的暖帽,故名思义,这种暖帽能抵御寒风,里外双层,中间纳入绵絮,称为“绵帽”。宋元后棉花普及种植,中间则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这种暖帽呈布兜状,故别称“风兜”;帽身后部及两侧有帽裙垂下,因帽裙较长,下垂及肩,可以护住双耳、肩背,又名“长帽”。

  风帽其实是据胡帽设计改进的,在南北朝时已出现。据《南齐书·五行志》,风帽的设计者是南朝齐国皇族萧谌:“永明(公元483年-公元493年)中,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为破后帽。”这种风帽一经上头,很快戴开,并在北方地区流行,还出现了圆顶、尖顶等不同款式。

  由风帽改变而来的“突骑帽”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冬天喜欢的又一式样,戴这种帽子另需在头顶系结布带,将发髻扎住。突骑帽能在北方流行,与北周的奠基人、后被追尊为“文皇帝”的宇文泰有关。当时为西魏权臣的宇文泰,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不想让人看见,正好突骑帽下垂可以掩盖住脖子,他便经常戴着。因为老祖宗爱戴,后周建立后突骑帽遂为雅服,出席宴会时,臣僚都戴这种帽子。

  唐朝风行“胡帽”“ 蕃帽”

  唐代元稹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在唐代,最受欢迎的还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为当时最流行款式之一。蕃帽是从西域过来的最好的“进口货”,帽两边有护耳,又称“搭耳帽”,冬天垂下来,刚好把两只耳朵护盖上,保暖性能很好。

  胡帽之所以能风行大唐,要感谢唐朝女性。与现代“中国大妈”一样,唐代女性(姑且称之为“唐朝大妈”)也特喜欢跳舞,当然她们跳的不是“广场舞”,也非在街头,而是在宫廷、公共娱乐场所跳一种从从西域传来的“胡舞”。“唐朝大妈”跳胡舞几到疯狂的地步,用唐诗人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的诗句来说,是“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跳胡舞时穿胡服才有味道,才算正宗,于是胡风东渐,胡服流行,“胡帽”也随之普及。

  宋代时胡帽遇冷,汉魏时期大为流行的头巾再一次兴起。不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文人、官宦都喜欢扎头巾,由此扎出了不少有名的头饰。如文学家苏轼扎出了“东坡巾”,理学家程颢、程颐扎出了“程子巾”,书法家黄庭坚扎出了“山谷巾”……这些所谓的巾其实上是软帽子,如以前属于巾类的幞头,虽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变成了帽子。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张着黄袍的官方标准像,其头上戴的帽子就是“幞头”。这种由幞头改来的帽子,后传入辽、金地区,成为当地时尚穿戴。

  明代流行朱元璋设计的“瓜皮帽”

  《豫章漫钞》记载:“小帽以六瓣合缝”曰“六合一统”

  帽子在明朝开始大普及,明清时期人们冬天除了着棉袄,穿棉裤,还戴棉帽。明太祖朱元璋曾力推过三种帽子,即“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前两种名为“巾”,其实也是帽。这三种帽子尽管结构、形制简单,但内涵不简单,象征江山统一、国家稳定、代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一统河山”巾是一种网巾帽。据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京城附近微服私访,行至南京光华门外的神乐观,见一道士在灯下结网巾,便问是什么,道士回答:“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朱元璋觉得好“万发俱齐”,当即颁行全国。朱元璋为何青睐网巾帽?原来与其戴法有关:造型如同鱼网,网口用布收边,边上缀有小圈,绳带穿入圈孔,用时两头拉紧,就可将头发束起,民间趣称为“一统山河”。朱元璋看中的,正是这“一统山河”。

  “四方平定”巾则是一种便帽,也因名字吉利而被推广。《七修类稿》称,时为儒生的明初书画家杨维桢,戴此帽见朱元璋,朱元璋好奇地问叫什么。杨维桢信口谄谀称:“此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极高兴,遂定为明朝“公务员”、文人等群体的专用首服。

  明代最为大众化的帽子则是名叫“六合一统”的小圆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现要早。此帽由裁为六辦的等比例布料缝合而成,下缀一道帽檐收口,官称“六合一统”。 这种帽子因纹线、形状如西瓜,俗称“瓜皮帽”。这种瓜皮帽由朱元璋亲手设计。明陆深《豫章漫钞》记载,“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詹。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