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塑料袋包食品、使用定型水都会遭遇塑化剂

东方网-文汇报     2017-11-24 11:26

  出门在外饥肠辘辘,到路边店买上一根用塑料袋包着的玉米棒——恭喜你,此时随着玉米下肚的,还有塑化剂;清早上班,急匆匆带上用塑料袋包着的点心,塑化剂也就成了点心的重要组成成分;当你做好新发型、抹上定型水,那么也要恭喜你没能躲开塑化剂,因为定型水的重要成分就是塑化剂;而当你给自己涂上粉底液、指甲油、唇膏时,你有很大可能也遭遇了塑化剂……

  邻苯二甲酸酯——这个陌生的学名正随着台湾的“毒饮料”事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但实际上,这个“毒饮料”的罪魁祸首,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到的塑化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范围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广。“现在即便是城市的水体中,也可以检测出塑化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目前环境中检测出的塑化剂含量非常非常低,并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伤害,但我们依然要关注长期暴露在塑化剂中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活中每天会遭遇到”

  “在大陆的食品行业,截至目前还没有见到故意添加塑化剂的报道,但我们在生活中,每天会遭遇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教授说。

  塑化剂(即增塑剂)一共有20多种,是一种化学原料。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DEHP、DVP和DOP。此次台湾发现的是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2-乙基己基),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常常用于塑胶中,例如农膜、塑料袋、玩具、橡胶管等,占全球塑料增塑剂消费量的86%,可增加塑胶的弹性。

  此次台湾爆出的“毒饮料”事件,就是黑心商人用DEHP替代有同等功效的棕榈油,用于食品乳化剂的生产。DEHP的成本只是棕榈油的五分之一,但毒性却与后者不可同日而语,从来就被禁止用于食品。乳化剂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常用于饮料、果冻,以避免产品出现油水分层。常见原料是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或葵花油。而塑化剂往往是用在化工产品中,使化学原料能够很好地融合,也使塑料材料制品能够更软化。

  就在台湾爆出“毒饮料”事件后不久,香港又发布新闻,称99%的市民血液样本中检出塑化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在大陆地区,市民血液中检出塑化剂成分的比例也非常高。这是因为塑化剂添加的范围极广,不少塑料制品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一成分。

  但是据厉曙光教授介绍,欧盟早在2005年就对6种邻苯二甲酸盐物质进行限制,后来增至15种。甚至对于儿童玩具和儿童类物品中的含量都有严格限制。继欧盟之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也发布了与欧盟类似的法律或标准。

  我国大陆目前尚无与欧盟指令类似的法律,仅在2008年对邻苯二甲酸酯在食品包装材料上的应用做出了有关规定。但是由于邻苯二甲酸酯不是食品,也不属于食品添加剂,因此我国大陆食品生产事实上是禁止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的。

  塑化剂应纳入政府监测范围

  现在全世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其中90%被用于增塑剂。而且,许多化妆品和纺织品的生产也离不开邻苯二甲酸酯。环境中残留、积累的邻苯二甲酸酯普遍存在,而人体主要通过食品和空气两个途径吸收它。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过去几十年来男性精子数量和生育能力的下降,与摄入越来越多的邻苯二甲酸酯有相关性。厉曙光教授建议:“现在也许政府应该将塑化剂纳入环境监测的范围。”

  厉曙光教授称,塑化剂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所析出的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种环境激素。他谨慎地表示,一般来说,环境激素主要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伤害,对于女性会引起乳腺疾病、子宫肌瘤等,对于男性则会造成精子活力下降、不育症,甚至更严重的生殖系统癌症等。目前通过小鼠实验已经发现,塑化剂会对小鼠的几代都产生致畸等影响。但是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人体内“塑化剂”的情况作过毒理试验,它在人体内的含量有多少、多少含量属于安全范围、超过多少量有危害性、危害性是什么等相关研究,均未知。

  面对应用范围如此之广的塑化剂,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在厉曙光教授看来,隐忧无处不在,我们只有自我防范。他建议,少用塑料制品盛放食品,尤其是热的和油的食物。因为大多数时候塑料制品并不适合保存这些热的和有油脂的食物,即便是我们所认为安全的密胺制品,也会析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著名的“三聚氰氨”。对于儿童,尤其要杜绝使用塑料用品作为食品器皿。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号称安全的塑料制品,也都不要给儿童使用,至于微波炉加热时,更不可用塑料制品或者保鲜膜之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塑化剂也被用于化妆品和洗护用品。”厉曙光教授说,“至于现在洗护用品和化妆品、护肤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以及对人长期暴露其中产生的危害,我们课题组正在进行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