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2017-11-23 17:29
近几年,生鲜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井喷式发展”,被称为电商行业的“最后一块肥肉”。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曾风光无限的生鲜电商平台中盈利者寥寥,有的平台重金投入却持续亏损,有的则处于“半瘫痪”状态或早已销声匿迹。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95%亏损或巨额亏损。其中,顺丰嘿客、爱鲜蜂、天天果园等风靡一时的平台相继关店。业内人士表示,物流成本高、用户黏度差等难题已成为生鲜电商的致命痛点。
物流短板、用户黏度成致命痛点
春节前,重庆渝北区的向晴网购5斤芒果。下单第二天,芒果就从广西发出,第五天上午才到达重庆,向晴多次催促快递送货,却被告知春节放假不予配送。
下单19天后,向晴终于收到了网购的芒果,芒果却早已腐败变质。“再也不敢在网上买水果了,明知道水果容易坏,物流还这么慢。”向晴说。
向晴网购水果的遭遇折射出,物流短板是生鲜电商发展的致命痛点。
不同于普通商品,多数生鲜产品需要冷藏或冷冻存储,配送也需专门的冷链物流。曾被誉为“重庆生鲜电商第一平台”的田园优选总经理杨代超估算,生鲜产品的配送成本因此比普通商品至少高30%。
“更要命的是,当前国内冷链物流体系并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必然影响用户体验,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太高,企业无法承受。”杨代超说。
与此同时,生鲜电商平台普遍面临订单少、复购率低的问题。杨代超说,生鲜产品具有多样性,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的评价有较强的主观性,极易无法满足心理期待而放弃二次购买。
重庆白领张玲曾网购过一次香蕉,但她认为香蕉口感不错,但个头太小,不打算再次网购。“在市场上可以看大小、颜色,还能捏一捏,买着更放心。”
“物流跟不上,用户引不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每日鲜网董事长吴限说,网购生鲜产品的人群无法形成足够的订单,订单量难以支撑用于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必然导致电商平台亏损。
路在何方?唯有融合发展
记者发现,在“哀鸿遍野”的形势下,也有个别生鲜电商平台另辟蹊径,开拓出全新的发展道路。
例如,重庆本土生鲜电商平台香满园依托重庆菜园坝水果市场和重庆公路运输集团,破解货源和物流难题。总经理杨廷松介绍,香满园走的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才实现收支基本持平。“不能为了电商而电商,而要形成线上线下产业体系,融合发展。”
吴限说,企业可以抛开“做农产品一定要做生鲜”的固有思维,暂不涉及农产品业务,形成盈利模式后再引入农产品。“例如,可以先做农业供应链金融,向农业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既可联系供需双方,促进信息对称,还可避开物流等痛点,引入农产品后可从面向企业做起,再逐步直接面向消费者。”
此外吴限建议,各企业应避免各自为战,可合作建设公共物流体系,破解物流难题。奇易网董事长蒋晓春说,生鲜电商企业应建立一个公共服务体系,消除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促进平台、政府和种植户形成联盟,实现融合发展。据新华社
■ 相关链接
“社交电商”兴起 拼单模式受热捧
时报讯(记者 张广艳)今年春节假期刚结束,新区的淘宝网店店主张红磊就开始忙碌起来,备货、回复咨询 、打印配货单配货、验货包装、填写快递单、通知快递公司上门取货。与此同时,经营童装微店的市民小徐也从大年初六就开始处理积压订单。“节后基本就没有闲过,假期积累了不少订单都要最快发货出去。”小徐表示。据悉,新区不少网店经营者迎来“开门红”离不开“社交电商”的兴起。
小徐告诉记者,她此前也曾经营淘宝网店,但同质化竞争激烈,网店销售额不断下滑,最终她只能关闭自己经营多年的网店。相比淘宝网店,微店经营成本更低,她通过尝试拼单销售模式,销售额不断攀升。小徐介绍说,拼单销售虽然单个商品售价较低,但整体销售额很可观。同时,拼单还会增加客户粘性,进而带动整体销售额上涨。张红磊也表示,在保持网店正常经营的基础上,增加微信销售渠道。“在微信上,仅需简单修饰产品图片就能使用,商品实现尽快上架,用户也通过手机方便找到产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拼购模式多是用户在微信群等平台发起拼团,拼团成功,商家发货。这一模式为网购行为增加互动性,加之目标消费群体有着相似爱好、背景等,一旦有类似符合人群的产品出现,很容易在群体内销售。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看来,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普及是社交电商兴起的重要原因。社交电商带来流量去中心化,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相互推荐所带来的购买量是最稳定的,社交电商会是未来零售的重要通道。通过分享提升消费者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消费的同时以娱乐化的方式获取时尚资讯、享受优质的生活 方式,是社交化带来的新的商机。因此,未来零售端一定要做社交。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