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最常用的化肥造假术,坑人无数!

网易号     2017-10-18 11:01

 

  经常看中国好农资《全民鉴肥》的朋友应该熟悉,很多“问题”肥料往往把包装弄得花里胡哨,因为他们摸清了农民购肥的心理,故而借用包装打擦边球,蒙骗农民朋友,而这3种手法最为常用,也让肥料造假者屡屡得手。

  

  一、偷养分

  偷养分这种手法最为常见,甚至有些颇有名气的厂家也明目张胆地这么干。除了“暗偷”之外,还有一种“明偷”的方式,现在最为常用的是在复合肥料中,用黄腐酸钾冒充氧化钾,利用农民不懂肥料养分组成的弱点,明目张胆地造假。

  据厂家技术人员说,化肥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不足,以及总养分含量低于标注含量的现象司空见惯,甚至成了不合格肥料生产行业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而业内人士则形象地把这种现象称为“偷养分”。

  一位业界专家曾表示,所谓的“偷养分”,就是说一些肥料产品的养分标识很高,但是其产品中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实际的含量却较低。因为肥料的养分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着肥料的效果好坏,当然也与肥料的价格密切相关。

  比如肥料中一个氮的纯养分约为三四十元;而一个磷的纯养分要四五十元,一个钾则要六七十元,细算一下,偷一个养分可以省掉多少成本?

  因此,在肥料抽检中,那些养分看似只低了一点的肥料被判定为不合格冤枉吗?其实一点都不冤。因为农民买他们的肥料并没有少给钱。

  至于那些不法厂商生产的假肥料,养分含量严重不足,哪会有效果?农民贪便宜买回来,得不偿失。

  二、混淆概念

  肥料抽检中常会出现标识不合格,很多农民认为这是包装不规范,不是大问题,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标识是一个肥料的身份证,也是说明书。一些化肥产品的包装袋上标注的 “总有效成分”,“元素含量”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总有效成份”的用词并不规范,有的是加入了锌、硫等一些元素后的数据,而按规定其中微量元素是不能被计入总养分的,规范的标注应该是“总养分含量”。以此代彼,仍有偷骗之嫌。

  业界人士表示,厂家这样做是为了误导农民购买化肥,不少农民在购买化肥的时候,主要就是看总养分的含量,他认为含量高就是好肥,含量低就是不好的肥料,厂家就是抓住了农民的购肥心理,故意混淆有效含量和总养分的概念。

  还有些肥料氯离子含量高,用在烟草或果蔬上会引起肥害,但厂商害怕真实标注会影响销售,故意不标或标低,甚至在不显眼处标示,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障眼法

  还有一些企业玩障眼法,蒙骗农民,如在国外等地注册一些名字看上去很是高大上的企业,其实就是皮包公司。包装袋印制十分精美,正面往往有“美国”“挪威”“俄罗斯”等,而背面却是委托国内的某某不知名的企业生产。

  其实,外地注册的公司和委托生产的企业幕后老板都是一个人,这是典型的乾坤大挪移,挂羊头卖狗肉,欺骗不明就里的农民朋友。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是自己委托生产的,也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委托加工的审查和备案。

  “假化肥比真化肥好卖”,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肥料市场的竞争缺乏良好秩序,正规的肥料企业生产出来的化肥成本高,价格当然要卖得贵一些,在市场上相应地缺乏竞争力,而假冒伪劣的生产成本极低,所卖的价格较之正规产品低很多,价格优势非常明显。

  而很多农民的缺少辨别真假的能力,这就给假肥料留下了空子可钻。才使一些化肥“忽悠团”屡打不绝,坑农害农。来源:综合网络

  1、买肥贪便宜,骗的就是你!农民朋友,买这些肥料千万要小心!

  2、见到包装上带“三铵”字样的肥料,千万要小心!别被骗了!

  3、这么多肥料用“假钾”糊弄农民,真是太无耻了!

  4、请吃饭、送礼品,农资忽悠团又下乡了!以为赚了,其实被骗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