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看一看不同年代大一新生行李箱里都带了啥?

东营网     2017-09-28 12:50

  进入九月,大学也迎来了开学季,对于那些孩子刚刚考入大学的家庭,爸妈更是忙前忙后的买买买,只是希望孩子能尽快的适应学校的新生活。

  每个行李箱,都是一个故事,代表着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新生的行囊中又增添了什么东西呢?在不同年代,又有着怎样的时代“烙印”?近期,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大学生,他让们说说自己当年开学的经历、携带的装备。

  上世纪80年代带上生活用品简单出发

  市民刘培宗先生是1982年去青岛读的大学,“那时候是然享受不到现在孩子们去上大学时候受到的亲友关注,1982年,我自己坐火车去的青岛,当时我们学校叫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现在叫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出发的时候他带着被褥,搪瓷碗和勺子,还有喝水的茶缸子。学画画的他还带着着画夹子,画笔,背着为人民服务绿色帆布书包,几件冬天棉衣服一个柳条编的大箱子全部装下了。出门时,父母给他了70元钱零花钱还有一点粮票。“那时候吃饭不用自己花钱,学校发票,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现在想想就在眼前。

  “我是1988年去上的南昌大学,当时我爸爸陪着我坐车到了学校所在的城市,从上海倒车,我记得特别清楚,到上海那天还下雨,然后转车到的南昌,在火车站爸爸的战友在车站接我们,然后陪我们去报到。再后来去上学我都是自己去,要走两天。”孙雯说。据孙女士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生入学时行李中最多的就是日常生活用品,“有的学校提供床上用品,有的就不提供,我记得当时我姑姑给我买了个皮箱,在学校里就很少见了,基本上都是用布袋,脸盆、水壶等用个网兜拎着。”那时候的大学生没有手机,最好的电子用品就是录音机、收音机。她大学毕业时还是可以分配工作的,因而,上学时也没有太多的就业压力,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就是听听收音机,去图书馆看书或。当时,国家每个月有几十块钱的补助,一顿饭几毛钱就可以了,周末有时候在爸爸的战友还经常叫着去改善生活,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滋润的。

  上世纪90年代一切实用为主

  “1990年,我爸爸送我去的现在的聊城师范大学,农村孩子第一次出远门,老人不放心,没有什么皮箱,就是背了个包,被褥学校都准备了,包里装了几件衣服。行李特别的简单。”刘光先生说。

  “那时候考上大学还是比较稀罕的,1991年,我当时考上了大专,为这事,亲戚们还聚在一起庆贺了一番,爸妈给我买了只手表,当时准备开学的行李就买普通、实用的,妈妈给做了好几身新衣服带去学校。”周芳女士说。 1999年,李女士考上了石油大学。那时候大部分生活用品学校都会准备好,所以自己只需要带点吃穿用的东西。因为第一次出远门,父母陪着她前往学校,“我爸妈那时候好像是专门请假送我去的。我记得那时候大多数同学都是父母陪着来的,不过有些同学也不是,但是很少。”为了上大学,周围的亲戚给她准备好多东西,除了给钱,就是买东西。爸妈帮她买了好几身新衣服。为了学习,还新购买了钢笔等文具用品。那时候电子产品非常少,手机不是平常人家消费得起的东西,宿舍里有电话,爸爸给她买了个BP机,方便联系到她。因为表姐在日本,为了庆祝她考上大学,让她好好学英语,送给她随身听和CD机,这两样东西那是当时学生们的奢侈品。除了生活必需品,家里还准备了不少吃的,饼干、牛奶、火腿肠之类的,反正挺丰富的。她还记得去学校报到的当天,父母忙前忙后帮着收拾铺床、擦桌子,而她是就站在那儿看着,什么也不会。“我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住校,当时觉得自己很多东西都不会,学校里的饭菜我不是很适应,我从南方来的,对馒头真的是不感冒,觉得这里的米饭还行。”

  2000年以后代代都有大不同

  已经工作4年的雯雯是2009年前往大连上大学。从东营开车出发到烟台然后坐客滚轮到的大连,“我爸爸开车送我过去的,所以带了很多东西,装了满满一车。到了那里发现买东西什么的都很方便,感觉挺好的,我觉得当时我妈妈恨不得把家都搬过去。”家里在开学前给她买了一个很大的行李箱,还有两个大的透明整理箱。“家里人还给我准备了一些当时各个家庭都会给孩子添置的电子产品等开学装备。买了手机,我还记得是三星的,款式是当时流行的滑盖手机。学校不让带电脑,所以就没有买。”她们学校的宿舍是上床下桌的四人寝室。

  “我是2014年上大学,那个时候和现在新生入学的必备品差不多,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是大学生标配。在高考后,家里人就给我买了手机和电脑。”在江苏上大学的女孩潘静说。“当时我可是带了一大一小两个拉杆箱,因为是家人送我去大学,所以带的东西多了点,拉杆箱里还不包括棉被这种大型物件。”据小潘回忆说,行李箱里衣服、鞋子、笔记本电脑、水乳化妆品这些东西,她也想不起来当时到底还有什么,能装满两个行李箱。“衣服和鞋子都是高考后再买的,因为高中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自己的衣服很少,而且也大多不适合大学生的身份了,所以当时就买了很多衣服、鞋子,但是现在看起来那个时候买的衣服还是太显稚嫩。大概青春气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难免的吧。”

  “一些小物件,我都是到大学后自己看着置办的,当时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商家都卖,人山人海,有很多学生都在小摊前买。”的确,有一些家里距离偏远的同学,不适合父母长途接送,就只能简单的拉个小行李箱,其余的小物件只能到学校里再补办。 “我还记得,新生开学那几天,校园里有很多手机营业厅搞活动,新生优惠手机套餐之类。也有很多新生一入学就着急地办了宽带业务,因为笔记本电脑还是用宽带快一些,相对校园网。”小潘说,开学的那一个月花费很多,因为要补买很多东西,不只包括私人物品,还有宿舍集体物品,比如拖把、扫把、穿衣镜、床帘等等。其余时间花费比较稳定,一般一个月花销1500到2000元左右,家庭条件好的就更多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