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创业机会,用商品兑换农民用剩下的废纸、塑料瓶等

中国乡村之声     2017-06-07 14:31

  全新创业机会,用商品兑换农民用剩下的废纸、塑料瓶等

  在物资匮缺的年代,有一种交易方式叫“鸡毛换糖”。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在这些小小的交易中,居民给鸡毛找到了应有的出路,实现了价值提升,并最终令其变废为宝。如今,这种“变废为宝”的形式,在农村以新面貌上演着。那就是——

  垃圾兑换

  在安徽黄山休宁县龙田乡江田村,每周三下午,村里的“垃圾兑换超市”都会如期营业。15节旧电池兑换1包盐、40个塑料袋换1包黄酒或酱油……村民们拎着一袋袋纸板、塑料瓶、烟蒂等废品前来兑换盐、肥皂等生活用品。

  如今,不少农村“垃圾兑换超市”涌现,成了有益的探索,有望成为可供复制推广的新模式。

  垃圾兑换超市在农村风生水起

  从2011年底开始,陕西凤县就在红花铺镇的5个村试行“垃圾兑换超市”,村民把酒瓶、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拿到村上定点的超市、商店,就能兑换成生活用品。

  2015年,浙江衢州开化县苏庄镇高坑村开出了衢州第一家“垃圾兑换超市”。从2016年开始,衢州在全市大力推广这种“鸡毛换糖”的方式,计划投资672万元建设494个“垃圾兑换超市”。

  垃圾兑换,价钱怎么样

  安徽省休宁县流口村垃圾兑换超市的墙上张贴了兑换回收项目单,垃圾被分成10大类,兑换的物品共有7种:肥皂、洗洁精、牙膏、鸡精、黄酒、酱油、食盐。20节旧电池能兑换一支牙膏或一包鸡精,60个香烟盒能换一包碘盐,40个农药袋兑换一块肥皂,一杯烟头可以换一瓶黄酒或是一支牙刷……

  村民算了一下,这种兑换所体现的垃圾价格要高于废品收购价。村民表示,当地一斤矿泉水瓶(大约25个)在废品收购站只能卖到5毛钱。而在垃圾兑换超市,可用40个矿泉水瓶兑换一块价值3元的肥皂。这40个塑料瓶约有一斤半重,也就值7毛5分钱。

  换来的生活用品价值远大于垃圾价值,超市“亏本”还怎么经营?流口村垃圾兑换超市的负责人张秀珍给出了答案:这些垃圾回收后,经过分拣,有利用价值的就卖到废品回收站,剩下的送垃圾处理厂。此外,政府还会补贴一些。

  网友说:

  @草药爱好者:非常赞同农村废品垃圾回收这一做法,在政府的支持下,再扩大回收品种,向地里的废地膜、生活中的食品袋,统一分类回收后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歪瓜裂枣之张渣渣:值得大力推广,农村现在出现垃圾围村的情况已经不是区部地区。由于收购价格低,加之一年到头也没几个人来收购,随手乱扔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采取“鸡毛换糖”这样以物易物的方式,相信农村的垃圾围村状况会有好转!

  @知足4961: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是希望持之以恒办下去,不要搞虎头蛇尾和一阵风。

  垃圾问题一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不过,“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这句话生动阐述了为垃圾找到“好归宿”的重要性。而分类处理、回收利用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也有网友说:

  @黄河之旅(印为民):我们村的垃圾清运很及时,但是没有垃圾分类之说。村民们习惯将各种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甚至田间杂草、秸秆全部扔进垃圾箱。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村民还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二是政府没有主动引导村民垃圾分类,也没有主动实施分类。三是村民图省事一倒了之,素质有待提高。

  @打伞的鱼6666:在农村垃圾分类回收根本不可能做到,不乱扔乱倒就算不错了,村民的素质亟待提高,“鸡毛换糖”的垃圾回收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心草芳菲:现在农村根本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也没有供分类的垃圾桶和标识,更没有人宣传引导村民施行垃圾分类的好处。

  @不乱敲锣鼓家伙什:估计这是政府行为,私人基本不会这么做,当然也有例外。但不论是政府行为也好,还是私人行为也好,能这般的卫生提倡,那也实属是不易的事了,尽管就一村而言,花钱不多,费力也不多,但总要有人掏腰包。所以俺担心,一是搞不长,二是怕人坚持不住。

  怎么看待“鸡毛换糖”的垃圾分类

  不能否认,一直以来,我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有待提高,人们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未达到相应水平,当然这跟习惯养成机制的缺失密不可分。培养文明意识、塑造公共责任,不妨在手段上力求丰富多元。

  “鸡毛换糖”式的垃圾兑换除了给垃圾找到出路,还可以发挥正面倡导、润物无声的作用。若其成为常态并被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居民文明素质无疑会显著提升。而当人们的文明习惯一旦形成、保护意识一旦树立,即便没有激励与奖励措施,公众也会主动遵守,在约束好自我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别人。

  “垃圾兑换超市”有一定的成本支出压力,不过相较于人们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些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若对此没有全面而长远的认识,则可能会因小失大。总之,“垃圾兑换超市”是“鸡毛换糖”的升级,也是传统智慧的当下利用,值得大力推广与普及。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