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 2017-09-06 16:51
“他们越是不相信,我就越是要做出个样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怀疑“就一个几分钱的易拉罐能做出什么好玩意来”,也许林春科还真的不会用易拉罐做出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罐画”。他说:“我这个人还就是这么个脾气,你越不相信我,我越是要做好。”
6月18日下午,在林春科简陋又拥挤的家里,辽沈晚报记者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易拉罐之王”。在女儿的鼓励下,他凭着一双巧手和从小在根雕、盆景、刻纸、画画中孕育的艺术细胞,变废为宝,把人们丢弃的一个个普通的易拉罐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山水,在工艺美术上独辟蹊径,做出了独一无二的纯手工工艺品“罐画”;多年后,长大了的女儿也跟着他走上了“罐画”之路,和他一起,把“罐画”推向了世界。
三分之二工资自费学画画
61岁的林春科个子不高、穿着朴素,精神十足。到车站接记者的他一个劲地说:“哎呀,这家里太乱了,实在是不好意思让你来,怕你笑话啊。”
林春科家住本溪市平山区双泉街一栋已经有30多年的老式楼房,一室半的格局显得有些拥挤,半室房间里堆满了旧家具、几处盆景,还养了几缸鱼。
而另一个房间既是两口子的卧室、也是父女俩的工作间,一张双人床之外,两侧墙边摆着老式箱柜,窗前一米见方的桌面就是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易拉罐、半成品和制作工具。
在屋里狭窄的走道上转一圈,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床头的一面吊柜里塞得满满的易拉罐和墙上挂着的“罐画”。
林春科告诉记者,自己能够用易拉罐为原材料创造出“罐画”这种工艺品不是偶然的,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木雕、根雕、盆景、刻纸、画画这些东西。
“下乡的时候,喜欢画画,空闲的时候就和青年点里的伙伴在山里到处走,写生。”林春科说那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都是自己琢磨着画,后来回城他又到本溪市平山区文化馆自费进修过一段时间,学素描和色彩,“一个月学费就是工资的三分之二。”
林春科说下乡的时候自己还做过许多“扁担胡子”(东北金刚木、黄花梨)的木雕,可惜后来都陆续遗失了,“那可比现在市场上的材料强多了,若是留到现在得值点钱。”
正是那个时候有意或无意的经历和学习,让林春科的艺术细胞得到了充足的养分,最终开花结果。
一个烟灰缸引发灵感
说起来,林春科用易拉罐搞创作的灵感,竟然是来自于他人用易拉罐剪出的一个烟灰缸。
林春科说,那是在1987年,当时易拉罐还不常见,只有一种“健力宝”,除了逢年过节,也很少有人买来喝。因此虽然喝过的易拉罐不值钱,也不多见。
于是,就有心灵手巧的人,把易拉罐的盖子剪掉,罐壁的一半剪成细条,向外编织,就成了一个花篮形状,一般当做烟灰缸。
看到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林春科突发奇想:易拉罐有着特殊的材质和光泽,看上去质感特别强,用它来弄两幅画能怎么样?
想到就做,回到家里,林春科找出了两个还没扔掉的易拉罐。
而作为本钢一机修厂的一名钳工,林春科的动手能力那是没说的,工具也不缺,很快就把易拉罐剪开铺平。
林春科说,当时也没有太细致的想法,就是用铅笔在易拉罐的内壁画上仙鹤和松树,剪下来敲敲打打,结果效果还真的非常好,不仅逼真,还有立体感,非常生动。
这是林春科的第一幅“罐画”作品。
当时林春科的女儿林娟还在上小学,看到老爸的作品既感到新奇又觉得非常有趣,没想到喝过的易拉罐还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变废为宝,可比当垃圾扔掉强多了。
“爸,手艺不错啊,做得挺好,接着做吧。”
女儿的鼓励让林春科上了心。
越不被相信越要做出个样
林春科开始琢磨着用易拉罐作画。
“主要是色彩,”林春科说,那个时候易拉罐产品非常少,色彩也比较单一,既然要作画总不能都是素描吧。
林春科就到处搜集易拉罐。“妻子、女儿都帮着捡,有的工友也把喝完的易拉罐给我。”
有时,林春科在饭店吃饭时看到有易拉罐就跟店主要,说是要作画,店主也都不相信,“跟我说,要拿去卖钱就直说呗,还说什么要搞艺术……”
1994年,林春科第一次把自己的易拉罐作品拿出去展览,“在北地长江购物广场,很多人都惊奇感叹,非常感兴趣,也有的人一听说是易拉罐做的,扭头就走。”
林春科说自己还就是个犟脾气,大家越是觉得易拉罐不值钱、没价值、做不出什么好东西,他就越是不服输,“非得要作出好东西来不可。”
在林春科之前,没有人想到用易拉罐作工艺画,没有资料学习,也没有经验可借鉴,林春科硬是靠着自学和有限几个月的“科班”知识打造出了这个工艺品中的新品种。
林春科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钳工手艺也起了重要作用,工具的使用、材料的性能……除了普通的工具,林春科还自己研制出了一些独特的“罐画”专用制作工具,自创了描、剪、立体成形等工艺流程。
1996年,林春科下了岗,打工、采山菜……挣钱养家之余,他把几乎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创作上。
1999年,母亲脑出血,因为舍不得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林春科又开始照顾母亲,每天都要到母亲家里照看母亲,在母亲身边作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16年母亲去世。
林春科说,从单纯地利用易拉罐材料描画剪刻,到把易拉罐的质感、色彩、光泽、伸缩性都利用起来,形成独特的半立体金属工艺画,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当然,这还是受到易拉罐材质的影响,林春科说,最开始的易拉罐质量比后来的要好,但是色彩单调,易拉罐的颜色到2000年之后才丰富起来,也就能做出更精美艳丽的工艺画。
四特色让“罐画”独一无二
简单的“罐画”也许一天就能完成,大型“罐画”就得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而且,这还是在原材料齐备的情况下。
林春科介绍,他的“罐画”作品有4个特色:一是独有的构思。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再加上自己多年醉心艺术的熏陶,几乎每一幅作品在创作前他都要在心里过几个来回,形象、色彩、布局……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想法。
二是纯手工制作。有一次在沈阳展览的时候,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有机器打磨,拿着放大镜仔细在几幅作品上对比观察,最终确认“你这真都是手工的”。
三是纯本色。不管是花鸟、人物,还是卡通、山水,林春科所有的作品都是利用易拉罐本身的色彩,没有任何二次上色,这既是为了保证不褪色,也是为了符合变废为宝的环保宗旨。
四是整体性。不管是小幅作品还是大型作品,作品本身都是一个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粘贴的,可以完整地从装裱的背景板上拆卸下来,他介绍一幅竹子画:“每一根竿部都是整体的一条。”
为了保证作品的特色,林春科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孔雀的尾翎、牡丹的花叶、小鸟的羽毛、盘龙的鳞片,几乎每一个翎眼、每一片花叶、每一根羽毛、每一枚鳞片,因为要选取最适合的角度和颜色,都要用去一个易拉罐。
而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在制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表面出现裂口或是划伤,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林春科告诉记者,经过这么多年,自己对易拉罐的了解可算是“知根知底”:什么样的厚、什么样的铝含量高、什么样的色彩丰富、什么样的工艺好、什么样的伸缩性好……
因此,在创作手法和工艺流程成熟之后,林春科最头疼的就是易拉罐的收集,可要想“淘”到色彩、质地、图案各方面都满意的易拉罐也不是件容易事。
开始的时候,靠发动家人捡、靠到饭店、亲友家要、靠到废品收购站买,后来到小卖店、超市买。林春科说,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时候,就是成箱地买。
林春科告诉记者,因为买易拉罐,自己还学会了喝啤酒。有一次,他看中了一款外国啤酒的易拉罐,一罐就几十元钱,“这么贵的酒,也舍不得倒了啊,干脆我就喝了吧。”
林春科说,多年来自己收集、购买的易拉罐得有近千个品种五六万个,有许多都收藏了,“有的材料比较好,现在已经不出了,舍不得用,给女儿留着。”
人家买易拉罐是为了喝饮料、啤酒,林春科却是为了装啤酒、饮料的易拉罐。
父女俩 让“罐画”走向世界
女儿一句鼓励,成了林春科“罐画”创作的动力。
多年后,在父亲的影响下,女儿林娟也走上了“罐画”创作的道路,还创作了许多不逊色于父亲的作品。
还在帮父亲收集易拉罐的时候,林娟就曾被同学嘲笑。
那是一次学校运动会,林娟把同学们喝过后的易拉罐都捡起装在塑料袋里,同学问她:“捡这个干啥?”“我爸用这个做画。”可同学们并不相信,“你别编了,你就是要捡回去卖钱,这能做什么画啊!”
然而,等到2000年林娟大学毕业后开始“罐画”创作,才知道当年同学的冷言冷语算不了什么。
“罐画”创作离不开剪子,还不熟练的林娟常常被剪子伤到手,大量的剪子活多少次让她手腕累得肿起来。
林娟给记者看了她制作的一朵牡丹,几十支还没有豆芽大的花蕊都是一枝枝剪出来的。
她说,“入门的时候,学习过程特别枯燥,为此发了不少脾气,原本以为我自己学不会了,后来制作出成品得到了认可,甚至卖到了国外,感觉很有成就感,就摸索着坚持下来。”
林娟还记得自己第一幅被外国人买走的“罐画”作品,是一幅卡通人物画,当时是在沈阳的一个庙会展览上,被一个逛庙会的外国人一眼看中。
经过多年摸索,林春科、林娟父女的“罐画”创作越来越成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
2004年,林春科作品在本溪市旅游商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2011年,他创作的“孔雀双栖”被评为本溪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奖”。
林娟的作品《中国龙》也在迎全运辽宁妇女手工制品创新大赛中荣获“辽宁省妇女手工艺品设计奖”。
2015年5月22日,林春科“罐画”作品亮相辽宁(广州)商品展洽会,引来无数惊叹:“这真的是用易拉罐做的吗?太漂亮了!”
现在,林春科父女的“罐画”作品已经卖到了日本、韩国和美国。林春科说,之前有人听说是易拉罐做的表示不屑,现在更多人对易拉罐做的才感兴趣。
艺无止境。在妻子范桂梅多年的默默支持下,林春科和女儿林娟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劲头越足。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