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兰州) 2017-08-28 16:39
几年前的酒鬼酒等风波,让“塑化剂”这个陌生化学名词,成为人所共知的熟词。其后,塑化剂并未走远,仍在化妆品、保健食品、儿童玩具中存在,去年的一份检测报告甚至显示,200份食品中,逾四成超出国家规定限量值。
其实不光食品等商品的塑化剂超标是个老问题,文具中的塑化剂也早就是个老问题了——江苏省质监局发布的文具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就不是第一次,去年5月26日,江苏省质监局就发布了学生用品监督抽查质量分析报告,其中橡皮擦质量问题严重,34批次产品中有28批次检出塑化剂;笔类样品104批次,检出42批次含塑化剂。
而比江苏省质监局的质量报告更早,深圳市2007年就抽检出部分文具的有机溶剂苯含量超过标准规定的20~30倍。在长春市2011年的学生用品质检中,总不合格率达到10%,修正液中苯含量超标便是主要问题之一。几年前网上有“修正液3分钟毒死小白鼠”的实验视频,也在揭露塑化剂超标的问题。
在每一次的塑化剂超标事件中,专家都会发出警示,塑化剂等苯类物质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可干扰内分泌,造成男子生殖问题,对青少年的伤害更大,会影响男孩生殖系统生长和发育,致使男孩“女性化”;导致女孩性早熟。苯类物质被人体吸入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抑制人体造血功能,还可导致女性月经异常,胎儿的先天性缺陷等。
按说,2008年就出台了强制性国标《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已经对修正液等涂改制品作出了严格的限定。但在有些地方,不合格的修正液仍大行其道。除修正液外,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似乎并未对文具中的塑化剂、苯类物质等指标作出要求,这恐怕是很多产品塑化剂超标的根本原因所在。
据悉,欧盟和美国对儿童玩具及部分学生用品中塑化剂的含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即各类塑化剂总含量不能超过0.1%。美国2009年实施“邻苯二甲酸酯行动计划”,对8种毒性明显的塑化剂加强管控。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对塑化剂标准、范围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没有通过真正的立法,对苯类物质的添加作出硬性规定。耐人寻味的是,虽然国内销售的产品常常塑化剂超标,但出口的玩具和学生用品都能达到欧美标准。
这一现象说明,许多问题“非不能,实不为也”,不愿意解决的根源在于国家没有强制性标准,或者有了强制性标准,却被企业绕过去了,得不到有效执行。这仍然是个监管和标准执行的问题。在国内这样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度,标准能否制订出来,要看行政部门对问题的重视程度,标准能否得到执行,得看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
那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为了社会的未来,也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现在确实需要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了。如果不能告别粗放的发展模式,国内企业和标准制订者头脑都不能清醒起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会从国外买马桶盖和奶粉,从外国购买文具也并非不可能。中国制造如果总是在这些小问题上犯迷糊,总在纠缠于低层次的发展水平,要让国人真正对“民族制造”产生信心,告别中国制造“低端质次”的印象,那都将是一句空话。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