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 2017-08-23 17:26
自汉代以来,广东就是中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在清朝的全盛时期更是中西贸易的中心、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基地。从广州出口的如通草画、广彩瓷器、广绣等手工艺品不胜枚举。其中外销大披肩作为广绣实用绣的典型作品,有着300多年的出口历史。据介绍,现今在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仍有少量妇女使用广绣传统的两米长大花架,以清代广绣的平针针法来为自己制作大披肩。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外销大披肩在国内却甚少有人关注。
这股风潮须从克什米尔披肩谈起
华贵绚丽的东方披肩进入西方时装, 这一风潮须从18世纪末年克什米尔披肩谈起。在那个时候,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高级官员将印度尊贵的克什米尔披肩带回欧洲,但始终将其作为荣耀性的男性服饰。这些披肩有时出现在他们的画像中,作为对侨居岁月的纪念和殖民权力的炫耀。直到18世纪80年代末期,克什米尔披肩才兴起为欧洲女性时装的一部分。蔓延欧洲的新古典主义风潮是这一风尚的直接促因。1790年六月号的法国时装杂志《时装与品位》首次发表了一帧有披肩的女性时装插图,被当作英国时装来介绍,说明文字写道:“披肩,是一种超大的手巾,来自印度,在彼处被用来代替斗篷。披肩首先在英国使用,其时已传入法国,很适合较为正式的便装。”从这条文献可以发现,印度披肩(即克什米尔披肩)的流行起于英国,而后传入法国逐渐流行起来。
而在1821年,菲律宾与西班牙南部城市塞维利亚的直接贸易开始兴起。带流苏的广绣大丝绸披肩,从中国出口到东南亚,并经由菲律宾马尼拉出口到西班牙与西属美洲。其中因为中国披肩经由马尼拉出口,为此又得名“马尼拉披肩”。
可以说,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刺绣大披肩也成为了中国外销织品中重要的一宗,与外销洋伞、折扇一起,成为西方女性时装中必不可少的配饰。
据研究资料表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克什米尔披肩与中国披肩是共同流行的。但不同的是,克什米尔披肩是作为战利品引入的,而中国披肩一开始便完全是为了出口和西方时装的需要而制作,并且明确地表明作为女性服饰使用。
在《十八世纪中国出口艺术品》一书曾记载道:“18世纪,英国贵妇们使用着中国刺绣艺人绣的双面围巾。还有一些时髦的贵妇与小姐将设计、剪裁好的服装、名片,通过东印度公司运送到中国,请中国刺绣匠师刺绣。”
位于伦敦的百货商店Liberty在1875年还曾专门设立艺术织品部门,主要出售亚洲织绣品,包括日本和服、手巾、中国龙袍及其他刺绣服饰、印度克什米尔披肩等,其中也包括中国外销披肩。
中国外销披肩在欧洲销量曾达八万条
有研究表明,17世纪时,欧洲人喜好黑色和深色的披肩,18世纪中叶,又开始流行白色和色彩鲜艳的披肩。因广绣艺人能够及时地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时尚,故披肩销量与日俱增。据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芳的研究显示,18世纪中后期,中国外销披肩风靡欧美,广绣披肩在欧洲的销量达八万条,其中法国占四分之一的份额。到1776年销售量又有所增加,仅英格兰公司一家就输入了104000条。
和其他外销器物一样,外销披肩同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西方国家历经浮沉。鼎盛发展的时候,中国披肩是西方女性时装中必不可少的配饰,从其发展变化的历程,我们亦可窥见西方世界一个世纪以来欧美时装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中国披肩在文化想象中与西班牙程度密切
19世纪初,披肩已经牢牢奠定为西方时尚女性服饰的一部分,这种理想化的东方织物给西方女性提供了一个想象外部世界的媒介和表达自然的手段。披肩的东方渊源,使这种饰品在一开始即与一种异国风情联系在一起。它既是女性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可成为一种艺术化的自我表达。
有学者认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销丝绸披肩被纳入到西方时装的体系中。
据资料显示,1820年至1840年中国披肩在时装杂志上的出镜率很高,迎来第一个鼎盛时期,出口西方的披肩数量十分可观。
当时中国披肩出口的分为刺绣和素地两种,随着出口量的不断增加,其覆盖面也越发广泛。但事实上,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披肩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殖民地如墨西哥、菲律宾等地的流行程度更胜于欧美其他国家,甚至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西班牙女性民族服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披肩在文化想象中与西班牙密切程度深厚,以至于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它在欧美又被称为“西班牙披肩”,摇曳多姿的中国披肩与奔放妩媚的西班牙女性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外销披肩最初可能就是受到西班牙文化圈服饰的启发,或由西班牙商人定制,例如中国披肩特有的流苏可能是对墨西哥披风的穗须的模仿。
据史料记载,披肩虽为在户外使用而制作,但在当时的女性杂志宣称,中国披肩是可与任何衣裙搭配,适用于任何场合的。合适的披肩搭配,不但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彰显仪表美的道具,也为整套时装搭配带来了视觉层次感。
名词解释
披肩:西方语言中“披肩”一词(法文chale,英文shawl) 来源于波斯语shal,其语源为梵文,原义是一种精纺毛织品,用于围巾、缠头巾、斗篷等。直到18世纪末,这一词汇在西方语言中才专指披肩。
据研究表明,19世纪以前的欧洲图像和文字资料并无中国披肩的线索。这说明了中国外销披肩这个名词是到了19世纪才定型并流传的,而它的流行呼应了当时披肩时尚的总体趋势。大约在1840年年代中期之前,中国披肩在欧美时装杂志中则通常被称为“围巾”,其用法与披肩相似。19世纪40年代末之后,shawl一词才普遍用于其他材质的披肩,中国外销披肩也被称为Chinese shawl。
延展阅读
克什米尔:披肩在印度是皇室和贵族男性的服饰,标志着地位、财富与荣耀。因印度披肩由克什米尔出产的羊绒织成,克什米尔几乎成为印度披肩的代名词。其制作采用柔软的羊毛线为原料,再以金线、银线进行装饰,有明显的线头及针脚痕迹。
其实早在1790年六月号的法国时装杂志《时装与品位》,已经首次发表了一帧有披肩的女性时装插图,这条文献将印度披肩的起源指向英国。而其发展是在法国,18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法国为中心,欧洲女性时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轻柔保暖的克什米尔羊绒披肩给轻薄透露的女性时装带来了实在的作用。
事实上,克什米尔披肩也代表着一种对东方的幻想和帝国的扩张。在公众的想象中,它在法国的流行常常与拿破仑的埃及征战联系在一起。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即以拥有不计其数的昂贵克什米尔披肩而著名。所以克什米尔披肩被赋予了一种权力符号的意味。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