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媒体都应对“送礼”广告说不

新华网     2017-08-21 17:28

  近来,一些电台电视台播出的个别广告出现了“送礼首选”、“送领导”、“上级有面子”等内容,且礼品中不乏名表、珍邮、金银纪念币等,对此,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台电视台立即删除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

  在笔者看来,“送礼”广告具有三宗罪。一是加重社会负担。法国心理学家萨缪埃尔·勒帕斯杰说过,“礼物是爱的见证”。在中国,礼尚往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过近年来送的礼品越来越高档,价值越来越不菲,让人际交往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有记者走访发现,教师节礼品价格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十年间翻了30到50倍。而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也显示,93.7%的受访者认为“送礼就是送钱”风气给青年带来很大负担。一些广告极度渲染“今年不送礼,明年没人理”等理念,标榜某某产品为送礼必备、送礼首选,传递了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也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构成了绑架。

  二是助推腐败之风。传统节日往往是腐败高发期,与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相比,打着送礼的旗号无疑让行贿受贿行为更具隐蔽性,以掩人耳目。于是,一些商家投其所好,量身定做奢华礼品,不少珍邮、纪念币等高档收藏品摇身一变成为送礼佳品。这些商品的价值大都远远超出了一般公众的消费能力,以及正常交往的礼品标准,显然冲的就是腐败群体。“用的人不买,买的人不用”,“送礼”广告为权钱交易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为法治社会和廉政建设所不容。

  三是影响未成年人。含有渲染“送礼”内容的广告,很容易对青少年造成“不送礼就办不成事”的负面影响,损害他们的身心发育。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副司长任谦,就曾痛批“黄金搭档”的“送老师、送亲友、送领导”广告,“一个很纯洁的小孩,知道什么是送礼啊?这些广告会误导下一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恶劣。”

  广告没有底线,为了追求促销效果和眼球效应,往往会无不及其所能,僭越法律规定和社会伦理,但媒体不应忘记自己的责任。正如专家指出,大众传媒的职责之一是传承文化,负有引领社会公众走向美好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神圣职责,即使在商品社会,也不可推掉这份责任。事实上,我国《广告法》也明确要求,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媒体作为广告发布者,对所发布的广告内容负有查验、核实的责任。

  对“送礼”广告说不,不应仅限于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应加强自律,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净化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工商部门也要加强对户外广告、DM广告等监管力度,全方位狙击“送礼”广告污染视听。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