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 存世量的稀少决定价格

中华网     2017-07-27 16:31

  古籍版本鉴定属于实证科学的范畴,它不同于思辨性的学问,可以空对空地来谈,必须要有实物来观看和接触。从严格意义上讲,古籍版本鉴定有些类似于考古,它是属于必须有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让自己长眼力的一个门类。但我们今天很难拿出许多实物,只好采取替代措施,用拍卖图录来让大家了解。

  中国古书拍卖的起源

  我们首先来说说中国古籍的流通史。到今天为止,有记载的流通史大约有三千多年,在这三千多年里,拍卖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在拍卖出现之前,图书的流通手段基本上是类似的,就是直接的买家与卖家接触,买卖方式不外乎摆在门面或者私下交易,三千多年里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近代产生拍卖之后,书籍,尤其是所谓古书、古董书的流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世界史上来看,拍卖业虽然起源很早,但真正形成于18世纪的欧洲。而且很有意思,当今世界上最早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两大拍卖行,一个是索斯比(又译为苏富比),另一个是佳士得,都是从古书开始的。

  18世纪,英国有个大书商叫塞米尔·贝克,当时是英国最大的一个书商。1744年3月11日这一天,他在伦敦考文特花园酒店组织了一场拍卖会,拍品全部是图书。这批书是约翰·斯坦利爵士的,当初拍卖并不像今天这么规范,很简单,一般就是拿起一本书来,什么书名,无底价地往上竞拍。这是英国式的竞拍方式,从低往高来加价,直到最后没有人再加价了,书就归出价最高的人。塞米尔·贝克用十天的时间拍出去四百五十七本书,拍卖金额为八百七十六英磅。这个英国大书商去世以后,个人财产全部留给他的侄子约翰·索斯比,约翰用自己的名字来给拍卖行命名,这就是今天世界上第一大拍卖行索斯比的来由。

  今天艺术品拍卖在国际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古书拍卖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这个过程中间,相对于字画、瓷器而言,古籍拍卖一直是艺术品拍卖范畴中的小众。这里的小众是指从拍卖额来看,古籍一直不能与字画、瓷器、玉器、杂项相比。我个人的理解是,今天社会的潮流讲究个性解放,崇尚简单直观和视觉冲击力,这样必然影响到拍卖市场,影响到人们的收藏情趣。比如一幅名画,像宋徽宗的画,或者他一幅瘦金体的书法,可以给人以鲜明直观的美感;又如一件瓷器,宋代五大官窑,摆在这个地方,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要比古书大得多。另外,古书相对来说保值性也比较差。一幅张大千,按平尺算,八平尺怎么也得到五百万左右;一个雍正的官窑,比如说八方开瓶,得两千万左右。古书虽然是拍卖行的起源,却没有从市场价值的角度走到今天的最前列。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