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2017-07-27 15:43
过去几十年,全球在减少饥饿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世界上仍有7.95亿人忍受长期饥饿。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世界将需要增加60%的粮食产量以供应届时全球约90亿人口。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未来10年必须大幅增加粮食产量才能养活新增人口,这对非洲农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非洲地区农民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片地区遭受了旱灾等严重自然灾害。”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津巴布韦常驻联合国代表弗雷德里克·沙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的农民一直为每公顷8吨粮食的产量而努力,而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每公顷15至16吨了,在这方面非洲国家需要学习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一带一路’倡议为拓展非中农业合作提供了契机。”
在沙瓦看来,非洲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不过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让沙瓦看到了希望:一个是从吉布提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亚吉铁路全线竣工,另一个则是从肯尼亚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全线贯通投入使用。
沙瓦认为,这两条铁路的开通运营将大大缩短货物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非洲农产品走向世界。不仅如此,中国与南部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也正在进行中,从南非德班到津巴布韦的铁路将与新坦赞铁路衔接,为南部非洲内陆国家又增加了一个出海口,这些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推动了非洲经济发展,为许多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可能,也让更多非洲国家看到了希望。
沙瓦谈到,70%的非洲人口从事农业,非洲商品大多为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非洲在初级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这也是非洲农民迫切需要的。“通过发展加工和制造业,增加初级产品附加值,非洲国家不仅可以出口丰富的水果和畜牧产品,而且可以出口更多的果汁饮料和肉类制品。”
沙瓦表示,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农业科技和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非中双方在农业领域开展合作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根本,是命脉,只有进行有保障的现代农业生产,人类才能可持续地生存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农业合作大有可为。”沙瓦感慨道。
(驻联合国记者 李秉新)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