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包装的商品亟需进行“瘦身”

长江网     2017-05-31 16:17

  茶叶大包装套着小罐子,一罐红茶还不够冲一泡;保健品豪华包装价格差数倍,销量却超过普通包装。“中国网事”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市场对“虚胖”包装的追求已有所扭转,但在一些定价不够透明、送礼需求较大的过度包装“重灾区”则出现一些新问题,部分知名厂家连年登上包装“黑榜”。(5月31日 新华网)

  包装商品一般来说属于正常现象,因为,适度的包装可以给商品带来美感,方便携带的同时还能起到介绍产品的作用。然而,过度的包装会使商品偏离原有价值,同时,也会促使形成一种浪费资源的不良风气。

  保健品、茶叶、酒类是过度包装“重灾区”。过度包装现象主要发生在此类区域的原因,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商品价格较高,价格阶梯较大,给过度包装提升商品价格提供了较大空间,另一方面,这些商品多数被当做礼品送人,也是此类商品容易被过度包装的原因。然而,礼盒豪华,大包里面套小包,体积确实够大,外表也够美观,但去除层层包裹后,里面的产品确是少之又少。过度的包装给人有“喧宾夺主”之疑,更有“华而不实”之感。

  利益驱使是商家追求过度包装的实质原因。过度包装不仅可以提升商品销量,而且能够抬高商品价格,在包装成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度包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商品利润。同时,顾客的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度包装起到助推作用,“爱面子”、“讨人情”使得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追求包装精美的商品,买来作为礼品,既能“拿出手”,看起来也“体面”,从而为商品过度包装提供了市场空间。

  然而,过度包装是一种不良风气。它不仅会降低商品的性价比,更与“绿色节约、低碳文明”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商品包装以纸张、玻璃、塑料、金属等为主,原材料大多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过度包装不仅不必要地消耗了大量资源,更给垃圾回收利用带来了麻烦。

  过度的商品包装亟需“瘦身”,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费者要树立绿色消费观,购买商品时要关注其性价比,而不是过度追求华丽的外壳;对于酒、茶类商品价格,标杆企业与行业协会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给顾客以价格参考;质检等相关部门对商品包装要做好监督工作,从包装生产、销售到回收,要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对商品过度包装企业依法进行合理处罚。

  过度包装提高了商家收入,满足了顾客的虚荣心,但却浪费了社会资源,不符合“绿色节约、低碳文明”的绿色消费理念,让包装“瘦身”,不是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而是从社会利益角度出发,虽然,个人“有所失”,但是,却奉献了全社会,是一种大爱的体现。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