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未来农业大有“钱途”

科学网     2018-08-15 09:15

针对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钱”的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实际上,当前中国经济并不缺钱,主要原因是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渠道并不通畅,尤其“三农”领域,表现在融资门槛高、方式单一、渠道窄,贷款利率高,融资成本高,资金缺口严重成为必然。

长期以来,金融供给依赖于传统金融机构,但其服务农村高成本、高门槛,只有少量涉农经营主体可以贷到款。

尤其在当前农业“规模化才能创造财富”的情况下,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许善达认为,金融等资源如何有效配置是关键。

许善达认为,现代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重新恢复到规模化生产,而工商资本下乡(城市资本下农村)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需要以 ‘资金+市场,农业+商业’的模式整合农业生产要素,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许善达说。

中农普惠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昕发现,虽然国家对农村金融的政策导向是非常好的,出台了大量政策,“但农民依然很难贷到钱”。

正因如此,“更加需要通过技术和数据在农业产业供应链上赋能”。周昕表示,数字赋能首先要进行底层能力建设。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数据作用,基于工具采集和沉淀数据价值的挖掘,驱动整个产业链信息的传播和触达,打破原有的信任壁垒,并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机制。

需要数字技术的助力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性文件支持普惠金融。特别是2006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初步形成。

尤其是数字化和科技的蓬勃发展,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前进的引擎,从中农普惠的农业科技应用实践可见一斑。

事实上,实现数字化固然可以快速推动普惠金融目标,但前提必须要有足够的数字技术力量,不仅要和传统金融数据、金融技术创新完美结合,更要能采集和处理线上和线下、内部和外部的各类数据,化数据为应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覆盖广泛的农村金融市场和适应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这些年,宜信普惠在实践中注重数字化,做了很好的示范。

宜信普惠高级副总裁、宜信普惠融资租赁总经理毛芳竹以奶牛租赁为例介绍,从与第一个牧场合作开始,他们就非常准确地记录每个牧场的数据,再通过数据整合,开发相关模型,利于他们快速决策。

据悉,宜信普惠目前拥有庞大的牧场金融数据库,利用几十个维度充分进行生物资产租赁的风险控制工作。在数据积累和收集过程中,迅速开展模式复制和数据共享,更大范围地覆盖有需求的地区。

张家口市泓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栋的一句话让参观人员印象深刻。在涉农金融服务方面,“传统机构是锦上添花,宜信普惠等新型金融机构是雪中送炭”。

在崔长彬看来,数字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已成为必由之路。他表示,普惠金融发展也必须要遵循绿色化要求,即要走数字化绿色普惠金融之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市场恰恰为此提供了广阔空间。

“助力实体经济,要多措并举。”唐宁表示,既要给“三农”提供金融的支持,又要有科技的支撑;既关注农户们金融的需求,又要关注其能力建设。

经过宜信普惠的多年实践发现,在中国农村,通过运用大数据创新技术的金融解决方案已经找到了最合适的发展土壤。

毋庸置疑,互联网在时空上扩宽了金融覆盖面,增强了客户体验,提高了客户自主性,为普惠金融深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但创新事物往往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规范和统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