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片到数码 相机“照”出变化

长沙晚报     2018-06-26 09:32

  人物故事

  “这是我进报社工作后用的第一台相机。”昨日,长沙晚报退休摄影记者余志雄拿出一个用塑料袋密封严实的长方形“宝贝”,小心翼翼地拆开胶带,取出里面的相机。余志雄指了指相机正面上方的商标,“你看,‘海鸥’牌的。”

  63岁的余志雄照了一辈子的相,最开始在长沙照相馆工作,使用的是座机照相机。1979年进入长沙晚报后,拿到了这台“海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在当时,能玩得起相机的人极少,“这台相机在当时要好几百元。”

  “这台机器采用捏合式顶盖设计,是从上边取景的‘方镜箱’式照相机。”余志雄说,“正面的两个镜头,上面是取景的,下面是拍摄用的。”

  记者看到,经历了近40年的历史,这台相机仍可正常使用。但和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同的是,用这台相机拍照需要全手动操作。

  “拍照时,需要俯下身躯盯着取景器,右手转动相机右边的摇把将胶卷上弦,左手转动对焦转轮进行对焦。”余志雄介绍,“当完成构图后,按下相机正面右下角的快门即可拍照。比如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等,现在都是自动的,而这台相机则需要手动调节。”

  “现在的数码相机,一次可以拍数百张照片,而当时的相机都是用的胶卷。比如这台相机,一卷胶片就12张照片。”余志雄说,“当时都舍不得轻易拍,要严密操作、认真构图后才会按快门,一般一个新闻事件最多只拍3张照片,而且都是自己拍照、自己冲洗胶卷。”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余志雄一直用胶片相机记录着城市的变化和市民的生产生活,比如工人在长沙印染厂、长沙糕点厂的生产场景,湘菜大师王墨泉在餐厅传帮带等。

  老物件资料

  “海鸥”牌120双镜头反光相机

  “海鸥”牌相机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照相机总厂。120双镜头反光相机是传统胶片相机,采用仿德国罗莱弗莱克斯双反相机的捏合式顶盖设计,环带透镜的聚焦屏,属于1980年国内较高配置的双反照相机。

  领域变化

  2000年后,随着数码风潮席卷而来,人们开始改用数码相机拍照。数码相机不仅在色彩能力、宽容度、像素等方面突破了胶片的极限,而且操作更加智能化,只要轻轻一按快门,一秒钟能拍十几张照片。

  如今,相机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只要想买相机,选择范围可从千元的入门级到数万元的专业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如今智能手机摄像头像素都达到了千万级别,每个人口袋里的手机就是一台照相机。此外,无人机摄影更是给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新选择。

  人物感言

  从胶卷到数码,相机的变化正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让以前专业的摄影设备进入了百姓家。特别是如今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随时随地的拍摄,随时随地的发送、分享,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记录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变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科商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于中科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科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

总部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共和工业路107号华丰互联网创意园A座336 邮编:518101
电话:0755-88849616(总机) 传真:0755-27838114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20051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