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3 19:25
2008年10月,《华豫之门》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效果社会反响强烈,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都能接到上千个要求参与节。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都有来自各地的近千名群众参与。这些人员60%来自外省,其中也有喜爱文化的外国友人;新浪、酷六、暴风影音等多家国内网站与栏目联系要求合作;开播5年,数万名群众参与了栏目组织的文化活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位中,《华豫之门》稳居同时段电视节目4~6位。改版后,《华豫之门》在收藏栏目中个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评估能力的业内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进行评估。在节目风格上,《华豫之门》强调鉴宝活、鉴定专家、市场观察员、持宝人、观众六位一体,良性互动。微信公众号
唐三彩是个特例。时期的唐三彩,古玩行不要,也没有人收藏,所以精品都出口到了欧美日。唐三彩的收藏和研究,国外比我们高,就是因为他们那里收集了很多好东西。现在唐三彩容易仿制,再加上属于典型高古器,一般专业收藏家也不多。宋以前的俑,基本上都是冥器。这私人不要收藏。所以说,圆器不如琢器。一件琢器,往往价值几倍于圆器。琢器又称为立件,也适合摆家里显示主人的品味和财富,所以喜欢琢器的人远多于圆器。
我们继续来看佛像中的另一个大类:菩萨。菩萨是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释伽佛在成佛前也是菩萨的身份。菩萨束发、袒上身,下着大裙。一般配饰有项链、璎珞、耳环、手脚镯、肩上搭帔帛。一般情况下,菩萨的身份是不能穿大衣的。
辽代木雕彩绘观音立像
观音菩萨是我们常见到的,早期的观音菩萨基本上是有胡须的,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五代,到了明能偶尔见到。观音有三十二种应化,是非男非女之相,还有长髯老者的男相观音。
明代铜鎏金老人相观音菩萨坐像
观音还有三十三身,基本上是戴着风帽的形象,这一类的观音形象多见于明代以后,分别有送子观音、青颈观音、滴水观音、鱼篮观音等。
发掘资源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打造节目品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的取决于节目资源的利用程度。而一旦节目品牌打造成功之后,又可以通过延伸品牌价值链,再度整合节目资源,培育新的点。2008年,《华豫之门》栏目承载“全省强势 概念 全球视野”的理念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创新:请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鉴定,使藏品鉴定更具性,可信度更强;把收藏视野拓展至全球收藏市场;在节目形式上,打破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引入海选元素;在节目包装上,强调现代、时尚、大气、雅俗共赏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了节目的可视性看点,还建立了栏目与收藏市场的联系,整合了收藏资源,同时,解决了节目雅与俗、文化品位与大众口味等一系列矛盾。
2020年起,《华豫之门》将进一步进行产业化,在继续丰富节目内容、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致力于品市场的研究与探讨,把文化和市场做“厚”、做“深”。
华豫之门海选一年一次及微信公众号 首先,年画与过年的风俗相关,作为新年十事之一,“扫舍之后,便贴年画”。对一种事物的价值判断关乎此种事物的际遇和命运。价值判断往往呈现出两种境况:一是该事物的价值功能不断改变与演进,从初始功能向复合功能发展,从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递进;二是对该事物的价值的认识与判断不断深化和发掘,呈现为无穷的价值翻新。所以,价值的再确认是事物发展和认识深化的必然,不断展开的价值再确认有益于社会进步并且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