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2 14:11
2008年10月,《华豫之门》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效果社会反响强烈,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都能接到上千个要求参与节。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都有来自各地的近千名群众参与。这些人员60%来自外省,其中也有喜爱文化的外国友人;新浪、酷六、暴风影音等多家国内网站与栏目联系要求合作;开播5年,数万名群众参与了栏目组织的文化活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位中,《华豫之门》稳居同时段电视节目4~6位。改版后,《华豫之门》在收藏栏目中个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评估能力的业内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进行评估。在节目风格上,《华豫之门》强调鉴宝活、鉴定专家、市场观察员、持宝人、观众六位一体,良性互动。排号电话
其次看施釉。瓷器的施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着。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这种釉与胎面的粘着力不强,因此,施釉较薄,有流淌,还易剥落,这也是鉴识的一个要点。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状,色与色之间因为流淌而产生的,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的开片,但这种开片不太明显,如在一米开外就可见到,那么,这就是个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碱釉。如哥窑、南宋官窑、南宋龙泉窑等的器物釉色就显得肥厚,放大镜下还可见到未熔的石英颗粒。上述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釉面所提供的鉴识依据。
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此期民窑器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个别米,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痕,旋坯痕,制作粗糙。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见有形款,太极图款。
发掘资源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打造节目品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的取决于节目资源的利用程度。而一旦节目品牌打造成功之后,又可以通过延伸品牌价值链,再度整合节目资源,培育新的点。2008年,《华豫之门》栏目承载“全省强势 概念 全球视野”的理念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创新:请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鉴定,使藏品鉴定更具性,可信度更强;把收藏视野拓展至全球收藏市场;在节目形式上,打破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引入海选元素;在节目包装上,强调现代、时尚、大气、雅俗共赏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了节目的可视性看点,还建立了栏目与收藏市场的联系,整合了收藏资源,同时,解决了节目雅与俗、文化品位与大众口味等一系列矛盾。
2020年起,《华豫之门》将进一步进行产业化,在继续丰富节目内容、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致力于品市场的研究与探讨,把文化和市场做“厚”、做“深”。
华豫之门联系电话及排号电话
平时,一些收士会来“指引收藏”请我们的专业人士鉴定,除了大多是新仿外,也有一些类官类汝类哥类钧类定的东西,看上去是老货,但与正官窑器有差距,这些就是同时代生产的民窑产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比集残片好些,收藏必须视财力而行,正官窑买不动的就退而求其次。
这种官民并行的现象其实沿袭了很长时间,直到清雍正时期才有所收敛,因为清律较为苟刻:查实有仿官窑者将处以重刑,而雍正之前凡官窑次品一概打碎就地掩埋,雍正和乾隆因惜财做了就地变卖的御批,稍有瑕疵的官窑器自此流入民间。嘉庆时也变卖了一批内府藏的官窑器,到了清末,宫中太监偷带出宫的,尙有一定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