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20 16:15
《华豫之门》自2004年1月4日在开播以来,依托河南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观众的喜爱。多年来,《华豫之门》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使其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华豫之门》审时度势,于2006年5月推出《华豫之门》收藏版,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展示藏品的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感受古代文明的窗口。在线鉴定
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条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仿制很多,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河南华豫之门鉴宝报名处及在线鉴定
到了晚清光绪时期,虽然此时景德镇窑业生产仍沿用蛋形窑,但国力衰弱,社会经济凋敝,即使是当时的官窑生产都不能完全支持松柴的巨大消耗。因此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瓷器较之康熙本朝民窑青花瓷器釉面质软,灰暗并伴有青花色泽灰暗的鉴定特征。
在青花料的使用上,康熙时期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江产低铁低锰的青花料。而浙料的采用始于明万历时期,但由于早期对浙料的加工采用落后的水沉法,青花料提纯度不及后来采用的煅烧法。因此明末清初时期所用青花料中氧化钴含量低于康熙时所用青花料而青花色泽不及康熙时期娇翠。
《华豫之门》“打开大门办电视,大众藏友广泛参与”,这种节目内外良性互动把小众收藏节目办成了大众文化活动,通过“引导收藏传承文化 服务藏友 品味”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在《华豫之门》节目中,民间持宝人与专家,与藏家,与市场对接,形成了一个良好互动的平台,而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体现了服务意识,坚持职责和服务的功能定位,就形成《华豫之门》特有的核心价值,这也成为节目赢得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同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栏目坚持为群众举行大众鉴宝活动,累计参与人数已达数万人次。这些热心观众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藏品,更成为节目的热心参与者和忠实观众群。《华豫之门》特别强调“理性收藏”、“知识就是财富”,收藏是“投资而不是投机”。节目在传递市场概念的同时提醒藏友警惕“捡漏儿”和“一夜暴富”的心理,倡导用健康的心态收藏。无论节目设计,还是延伸活动,《华豫之门》都把服务观众作为栏目的准则。
、菩萨骑牛像。明代(1368-1644),通高29.5厘米。头戴宝冠,脸型,法相庄严,胸配璎珞,结迦趺坐莲台上,莲座置于牛背正中,牛体肥健,昂首前视,全身满饰璎珞流苏。牵牛者为胡人形貌,头戴胡帽,高鼻深目,满脸怒容,身穿束袖对襟衣足穿短靴,双手拉紧牛缰,死死不放,极富动感。承载整个像体的为长方形莲座,尤显沉稳大方,骑牛的菩萨像较为少见。观音菩萨坐像。明代(1368-1644),通高21.7厘米。头戴宝冠,脸型方圆,神情端庄胸饰璎珞,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施说法印,右肩站有吉祥鸟,左手持柳枝,柳枝承托宝瓶,结迦趺坐莲台上,具有头大身小明代晚期造像风格。
《华豫之门》作为文化类节目,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一路,一路收获,在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