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4号下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消息,停止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的试点工作。通知发给的对象是北京、江西、湖北、广东、青海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总局保健食品审评中心。但在2012年8月,国家食药监总局曾下发关于《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方案》,要求高效开发利用冬虫夏草资源,推动高端科技含量保健食品的研发。那么,为什么这次突然要停止冬虫夏草试点工作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局局长毕井泉这样解释:因为冬虫夏草不是一种食药两用的物质,因此它不能单独作为保健品的原料,保健品原料必须要列入到保健品目录,里边有一部分是属于中药材,但这部分中药材一定要是食药同源目录,才能作为保健品的原料。冬虫夏草其中可以有一种,按照原来卫生部的规定,可以有一种不是在食药同源目录里边的,因此单纯冬虫夏草一个品种作为单方的制剂,这是不允许的。
各地虫草价格差异分析:冬虫夏草产地有青海、西藏、云南、四川、贵州、甘肃以及河北、安徽。但同样是冬虫夏草,产地不同回收价格差异是很大的。以最高海拔的西藏那曲虫草来说,其产地批发价每斤在十万块以上,在一些知名药店零售价每斤可卖到二三十万以上,售价是产地的好几倍,其他低海拔产地的产地批发价在几千到六七万不等。一般来说,冬虫夏草生长海拔越高品质药效就越好。西藏那曲、青海玉树出产的冬虫夏草品质最高。特别是那曲虫草,更是享誉海内外,价格也最高,有些不法商家常以其他低品质虫草冒充那曲虫草。此外,回收冬虫夏草市面上还有一种俗称为“尼泊尔冬虫夏草”和“亚香棒虫草”,是一种在外形与质感上与真的“冬虫夏草”十分相似的菌类,这种菌类因为形状十分接近真“冬虫夏草”,因此需要注意“细节”部位,如果四对脚突起不明显,黄色的眼睛又大又亮,很有可能就是假的,而这种“冬虫夏草”中各个标准均超标,比如砷含量。
上海城区冬虫夏草回收,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可能会让人意外—冬虫夏草不是虫,也不是草,而是属于真菌类,是一种名贵的滋补品,“冬虫”所谓的“虫”,其实就是指虫草蝙幅蛾的幼虫,正常情况下,虫草蝙幅蛾产卵于地面上,而当虫卵变为幼虫之后,就会钻入泥土中,而这时候,就容易遇到侵袭,当菌孢钻进虫体内部后,虫子的营养就被它吸收了,萌发出菌丝,而幼虫就会僵化,死亡,这就是“冬虫”,“夏草”虽然幼虫死了,但是体内的真菌仍然在不断的生长,在经过一个冬天之后,在来年的春末夏初,就会长出一根小草,也就是“夏草”,总而言之,冬虫夏草其实就是一种真菌寄生在幼虫上的子座及上面的复合体,所以非虫非草。
虫草由菌核和子座两部分构成,冬虫草的子座是麦角科冬虫夏草菌,属于一种真菌植物,菌核部份是蝙蝠蛾的幼虫,虫草的来源需要多个条件凑在一起,才能成为治病延年的冬虫夏草,当成年后的蝙蝠蛾把卵产在土壤里,一段时间后,卵转变成为幼虫。此时,如果幼虫呆的地方刚好有成熟的冬虫夏草菌、撒下的种子,而温度和湿度刚好适合此菌的生长,蝙蝠蛾幼虫此时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抵抗力较差,便会感染上此种病菌(就如人得了某种癌症一般),真菌在虫子体内慢慢发展,菌丝布满虫子全身,吸收其养分,致使幼虫全身充满菌丝、僵硬而死;夏天,菌丝自虫子头部开始发芽,即生出子座,露出地面,子座只有独立的一根(有分枝的极为少见,不到2%),细长如捧球棍,全长4-11厘米头部稍稍膨大,有点像一个窄窄的椭圆形,表面呈深棕色,打断后为白色,子座的基部留在土中与虫子头部相连。菌核部分是幼虫本身,呈深黄色,形状如僵死的蚕。体长一般为3-5厘米,有20-30个环节,足有八对,分别为颈部三对和尾部一对,较小;腹部4对较大。
不经常食用冬虫夏草的朋友都以为其个头越大品质越好,其实则不然,冬虫夏草品质主要取决于它所生长的地理位置,也就是产地,而产地的海拔、气候等自然环境对冬虫夏草的品质起到关键的作用。相同产地的虫草则要比较其饱满度、大小,越大越饱满的虫草品质越好。而不同产地的虫草一般可通过以下的比较方法来辨认品质的好坏:色泽新鲜虫草颜色鲜亮,色泽均匀;时间过长,颜色深沉。气味虫草腥味较浓,但不是黄草味或蘑菇味。环纹青海原产虫草背部都有20-30对环纹,环纹一粗一细,三条细纹非常明显,头部换纹较密,而川、滇等地的亚香棒草环纹不清晰,头部环纹较密且全部粗细较均匀。眼睛高海拔环境下生长的虫草均为棕黄色眼睛,而低海拔的为深红色眼睛,腹足一共八对足。头部三对,尾部一对,中间四对突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