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历史文献记载
1《药品化义》: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痰药之上。佐竹茹以疗热呃,助青皮以导滞气,同苍术、厚朴平胃中之实,合葱白、麻黄表寒湿之邪,消谷气,解酒毒,止呕吐,开胸膈痞塞,能推陈致新,皆辛散苦降之力也。
2、《本经逢原》:橘红专主肺寒咳嗽多痰,虚损方多用之,然久嗽气泄,又非所宜。
3、《医林纂要》:橘红专入于肺,兼以发表。去皮内之白,更轻虚上浮,亦去肺邪耳
4、《医学启源》:理胸中、肺气。
5、《纲目》:下气消痰。
6、《本草汇》:能除寒发表。
7、治嘈杂吐水:真橘皮(去白)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怪证奇方》)。
8、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细锉,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局方》二陈汤)
9、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汤饮之,甚良。(《谈野翁试验方》)
10、治风痰麻木:橘红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碎去滓,再煮至一碗,顿服取吐。不吐加瓜蒂末。(《摘元方》)
11、治产后脾气不利,小便不通:橘红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
12、治乳痈,未结即散,已结即溃,极痛不可忍:陈皮(汤浸去白,日干,面炒黄)为末,麝香研,酒调下二钱。(《圣惠方》橘香散)
13.《药性考》:“性烈燥湿,化痰止咳,利膈宽胸,能散聩气。”
14.《纲目拾遗》:“治痰症,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解蟹毒。”
15.《本草用法研究》:“能祛风寒,化痰湿,止咳嗽。”
16.南药《中草药学》:“主治风寒咳嗽多痰,胸膈胀闷,食积呕吐,噫气”。
17、“橘红佳号,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效倍于它药,其功效愈陈愈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8、橘红是化州著名特产药材,明清两朝被列为宫廷贡品。“橘红治痰如神”。(清·黄锡宝)
19、“化州所产橘红以理气化痰功效优于橘、橙皮”。(清·江世琳《橘红辩》)
20、“化州城内宝山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树得礞石之气,故化痰力更胜”。《化州志》
21、《本草纲目拾遗》橘红,别名芸红,为芸香科植物,橘红果皮辛、苦、温。理气燥湿、温肺化痰、治肺寒咳多痰、胸膈胀闷、呕吐嗳气等症。
22、明·《本草纲目》引《圣济经》“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23、元·《汤液本草》王好古 “橘皮,去白者曰橘红也”。乾隆30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治痰正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解蟹毒。”清·《本草纲日拾遗》载:“橘红治痰庭、消油腻、消食、醒酒、宽中、解蟹毒。”
24、“橘皮纹细色红而厚,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次别之,既不差矣。” (明·李时珍)。
25、“橘皮性温,柑、柚性冷,不可不知。” (明·李时珍)。
26、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痰饮中燥湿化痰的名方“二陈汤”(二陈丸)既用橘红。
27、明代1600年万历版《高州府志》将化橘红记入药。
28、预家园处宝山脚下,李家院属州属院内。
29、清光绪版《化州志》“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结实,循例报名上官,至期采摘批制,即官斯士者亦不易得。”
30、康熙14年《广东通志》将化橘红入药的最早文字记载。
31、《中药大辞典》曰:化州橘红“性味苦、辛、温,功用为化痰、理气健牌、消食,治胸中痰、咳嗽气喘,呕吐呃逆,饮食积滞”。
32、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区恶痞闷”,化州橘红气味清香,是健胃行气、化痰止咳之治病珍品. 历来为史学家和医学家们所推崇。
33、清代出版的《广东考古辑要卷46云》:橘惟苏泽堂为最……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厘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治痰症如神。
34、乾隆十三年〈1748年〉,杨芬主篡的《化州志》谓:“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
35、清江世琳《橘红辨》谓“化州所产橘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于他药,人皆宝之。”
36、清道光七年〈1827年〉黄锡宝主寨的《化州志》谓:“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 故赝者多而真者难得。”赖家橘红园有橘红诗云:“……橘之为性温且平,能愈伤寒兼积食,消痰止咳功更奇。”
37“橘红佳号,其瓤内有红白之分,利气、化痰、止咳功效倍于它药,其功效愈陈愈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38、橘红是化州著名特产药材,明清两朝被列为宫廷贡品。“橘红治痰如神”。 (清·黄锡宝)
39、“化州所产橘红以理气化痰功效优于橘、橙皮”。 (清·江世琳《橘红辩》)
40、“化州城内宝山有礞石土质,礞石能化痰,橘红树得礞石之气,故化痰力更胜”。 《化州志》
41、《本草纲目拾遗》橘红,别名芸红,为芸香科植物,橘红果皮辛、苦、温。理气燥湿、温肺化痰、治肺寒咳多痰、胸膈胀闷、呕吐嗳气等症。
42、《古今医鉴》橘红丸,治脾肺湿热,咳嗽痰盛、胸中痞满、饮食无味,被历代医家所喜用。
43、明·《本草纲目》引《圣济经》“凡橘皮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
44、元·《汤液本草》 王好古 “橘皮,去白者曰橘红也”。乾隆30年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治痰正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气虚者忌服,解蟹毒。” 清·《本草纲日拾遗》载:“橘红治痰庭、消油腻、消食、 醒酒、宽中、解蟹毒。
45、“橘皮纹细色红而厚,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次别之,既不差矣。” (明·李时珍)
46、“橘皮性温,柑、柚性冷,不可不知。” (明·李时珍)
4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痰饮中燥湿化痰的名方“二陈汤”(二陈丸)既用橘红。
48、明代1600年万历版《高州府志》将化橘红记入药。
49、预家园处宝山脚下,李家院属州属院内。
50、清光绪版《化州志》“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结实,循例报名上官,至期采摘批制,即官斯士者亦不易得。”
51康熙14年《广东通志》将化橘红入药的最早文字记载。
52、《中药大辞典》曰:化州橘红“性味苦、辛、温,功用为化痰、理气健牌、消食,治胸中痰、咳嗽气喘,呕吐呃逆,饮食积滞”。
5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载:化橘红“辛、苦、温、归肺、脾经”具“散寒、燥湿、利气、消痰”功能。
54、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区恶痞闷”,化州橘红气味清香,是健胃行气、化痰止咳之治病珍品. 历来为史学家和医学家们所推崇。
55、清代出版的《广东考古辑要卷46云》:橘惟苏泽堂为最……其实非橘,皮厚肉酸,不中食,其皮厘为五片、七片,不可成双,治痰症如神。
56、乾隆十三年〈1748年〉,杨芬主篡的《化州志》谓:“岐黄家用以利气化痰,功倍他药。”
57、清江世琳《橘红辨》谓“化州所产橘红医家以之利气化痰功于他药,人皆宝之。”
58、清道光七年〈1827年〉黄锡宝主寨的 《化州志》谓:“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 故赝者多而真者难得。
59、《古今医鉴》橘红丸,治脾肺湿热,咳嗽痰盛、胸中痞满、饮食无味,被历代医家所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