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因为每个线圈上所分配到的电压与线圈阻抗成正比,2个电器动作是有先有后,不可能同时吸合。m415961.html假如交流接触器K2先吸合,由于K2的磁路闭合,线圈电感显著增加,从而使另一个接触器K1线圈电压达不到动作电压。故2个电器需要同时动作时其线圈应并联连接。图3还有就是控制电路为交流220V单相时,线圈没放在N端。这也好理解,和照明电路相似,开关控制火线,负载接零线端。见所示。为正确的设计。图43.在控制电路中应避免出现寄生回路在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中,意外接通的电路叫寄生回路。DJYJVP5计算机电缆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执行标准:TICW/06.如需软结构的电缆只需在上述型号的护套代号后加上R即可。如需阻燃,在型号前加上阻燃系列代号即可。【详细说明】 DJYJVP5 12*2*1.0计算机电缆DJYJVP5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铝塑复合带及铜丝编织复合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一、应用范围 计算机电缆适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监控回路、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仪器、仪表连接用连接线。二、执行标准 : 计算机电缆执行:TICW/06三、DJYJVP5计算机电缆结构简图DJYJVP5 12*2*1.0计算机电缆四、计算机与仪表电缆型号名称名 称型 号规格
铜导体聚绝缘铜线编织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 300/500V 0.5~2.5
铜导体聚绝缘铜带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2 300/500V
铜导体聚绝缘铝塑复合薄膜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3 300/500V
铜导体聚绝缘铝塑复合带及铜丝编织复合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VP5 300/500V
铜导体聚绝缘铜线编织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VP 300/500V
铜导体聚绝缘铜带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2VP2 300/500V
铜导体聚绝缘铝塑复合薄膜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P3VP3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铜线编织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VP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铜带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VP2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铝塑复合薄膜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但必须注意,即使切断了电源,主电路直流部份滤波电容放电也需要时间,需带充电指示灯熄灭后,用万用表等测量,确认直流电压已降到安全电压(DC25V一下)后,在进行检查。定期检查项目有:输入、输出端子和铜排是否过热、变色、变形?控制回路端子螺钉是否松动,用螺钉旋具拧紧?输入R、S、T与输入U、V、W端子座是否有损伤?R、S、T和U、V、W与铜排链接是否牢固?主回路和控制回路端子绝缘是否满足要求?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有无损伤和老化变色?污损的地方,用抹布沾上中性化学剂擦拭;用吸尘器吸去电路板、散热器、风道上的粉尘,保持变频器散热性能良好。
DJYJVP3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铝塑复合带及铜丝编织复合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VP5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铜线编织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PVP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铜带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P2VP2 300/500V
铜导体交联聚绝缘铝塑复合薄膜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YJP3VP3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铜线编织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VP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铜带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VP2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铝塑复合薄膜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VP3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铝塑复合带及铜丝编织复合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VP5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铜线编织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PVP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铜带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P2VP2 300/500V
铜导体聚氯绝缘铝塑复合薄膜分及总聚氯护套计算机电缆
DJVP3VP3 300/500V
备注:1.上述型号如需阻燃,在型号前加上阻燃系列代号即可。
2.如需软结构的电缆只需在上述型号的护套代号后加上R即可。
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KC-HBB玻璃丝补偿导线/2*1.0举例而言,在操作时由于设备的告诉运转将手套卷入其中,由于时间过短使得手套并没有完全脱离,这就会造成相应的事故。在盘车上作业时,一定要佩戴好手套,防止由于盘车轮不稳定而引发的盘车事故。除此之外,当盘车转速太高时,进行松闸操作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松开手,会使得操作人员的手部受到伤害。如果施工部位在轿厢顶部时,需要穿戴有保护材料的工作鞋,避免由于轿门的启停而造成对脚的伤害。将电梯控制移动到顶层以后,不能错误的一直按着按钮是它前行,正确的操作就是使用点动的形式控制其缓慢向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对头部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