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ZR-JX-FVPR

时间:2023-04-18 17:42

  ZR-JX-FVPRSYWV是射频传输线,物理发泡绝缘。用于有线电视。RVS与RVV2芯区别:RVS为双芯RV线绞合而成,没有外护套,用于广播连接。RVV2芯线直放成缆,有外护套,用于电源,控制信号等方面。RVV与KVVRVVP与KVVP区别:RVV和RVVP里面采用的线为多股细铜丝组成的软线,即RV线组成。KVV和KVVP里面采用的线为单股粗铜丝组成的硬线,即BV线组成。VR与RVVP区别:VR是指线径小于0.5MM的不带的电缆,RVVP是指线径大于或等于0.5MM的带的电缆。

   用途:

   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Uo/U为3.6/6KV及以下铜芯橡皮绝缘橡皮护套矿用软电缆。

   二、使用特性:

   1、采煤机软电缆(UC、UCP)、移动橡套软电缆(UY、UYP)

   1)额定电压为Uo/U分别为0.38/0.66KV、0.66/1.14KV和1.9/3.3KV。

   2)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65℃。

   3)电缆的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6倍。

   4)黄色护套电缆不得在日光下长期暴露。

   2、采煤机监视加强型软电缆(UCPJB)

   1)额定电压Uo/U为0.66/1.14KV

   2)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90℃。

   3)电缆的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15倍。

   4)电缆不得在日光下长期暴露。

   3、采煤机金属软电缆(UCPT)

   1) 额定电压Uo/U为0.66/1.14KV

   2) 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90℃。

   3) 电缆的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6倍。

   4、监视型软电缆(UYPJ)、橡套软电缆(UYP、UYPT、UYPD)

   1)额定电压Uo/U为3.6/6KV。

   2)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90℃。

   3)电缆的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6倍。

   4)电缆不得在日光下长期暴露。

   5)电缆的地线芯必须发好接地。

   5、矿用电钻电缆(UZ、UZP)、矿用移动轻型橡套软电缆(UYQ)

   ZR-JX-FVPR子程序调用指令用在主程序或其他调用子程序的程序中,子程序的无条件返回指令在子程序的最后网络段。梯形图指令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子程序的无条件返回指令,用户无需输入。子程序的调用是有条件的,未调用它时不会执行子程序中的指令,因此使用子程序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同时可使整个程序功能清晰,易于查错和维护,还能减少存储空间。为了移植子程序,应避免使用全局符号和变量,V存储区中的地址。在编程软件的程序数据窗口的下方有主程序(OBI)、子程序(SUB0)、中断服务程序(INT0)的标签,点击子程序标签即可进入SUB0子程序显示区。

   1)额定电压Uo/U为0.3/0.5KV

   2)电缆导体的长期允许工作温度为65℃。

   3)电缆的弯曲半径为电缆直径的6倍。

   三、型号、名称及用途:

   型号、名称及用途电表1

   表1

   型号 名称 用途

   UC-0.38/0.66 采煤机橡套软电缆  采煤机及类似设备的电源连接

   UCP-0.38/0.66、UCP-0.66/1.14、UCP-1.9/3.3 采煤机橡套软电缆

   UCPJB-0.66/1.14 采煤机监视编织加强型橡套软电缆 采煤机及类似设备的电源连接,电缆可直接拖拽使用

   UCPT-0.66/1.14 采煤机金属橡套软电缆 采煤机及类似设备的电源连接

   UY-0.38/0.66 UYP-0.38/0.66  UYP-0.66/1.14 矿用移动橡套软电缆 各种井下移动采煤设备的电源连接

   矿用移动橡套软电缆

   矿用移动橡套软电缆

   UYPJ-3.6/6 矿用移动橡套软电缆 井下移动变压器及类似设备的电源连接

   UYP-3.6/6  UYPT-3.6/6 矿用移动监视型橡套软电缆 移动式地面矿山机械电源连接,环境温度下限为-20℃

   UYPD-3.6/6   UYPTD-3.6/6 矿用移动橡套软电缆 移动式地面矿山机械电源连接,环境温度下限为-40℃

   矿用移动金属橡套软电缆

   UZ-0.3/0.5  UZP-0.3/0.5 矿用电钻电缆 煤矿井下电钻的电源连接

   矿用电钻电缆

   UYQ-0.3/0.5 矿用移动轻型橡套软电缆 煤矿井下巷道照明,运输机联锁和控制与信号设备电源连接

   ZR-JX-FVPR我们应该准确地给自己,控制系统设计者从事的是服务性工作,是配角不是主角。体现设计水平的不是、名角,不是光鲜照人、富丽堂皇,而应该是得心应手。所以了解被控系统(设备)的运动过程和要求,并且有了一定体会和理解之后,再动手设计,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说理解的深度不一定影响设计的成败,但肯定决定了它的优劣,而这一点正是本书无能为力之处,只能依赖于读者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积累和造诣。这里只能说明一般需要考虑些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