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27 15:27
明早期缂丝 立轴 60*165cm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存世精品极为稀少。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作品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和收藏,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本此我公司拍品更是为明朝早期的缂丝作品,画面用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以小梭织纬,图中人物花纹景致繁多,篇幅浩大,做工精细、技法多变,配色精妙。全篇15个人物开相全系缂织,体态各一,神情具不相同,整体风格灵动活泼,形态生动。有拈花笑语,有父肩坐吹笙箫小孩,也有扛着旗帜耳插翎毛,玩皮影戏等,无一不栩栩如生,有呼之欲出感,作品透着一股浓烈朴实欢快的生活气息。花朵轻蔓其间,点缀得当。作品以白色祥云纹进行分割开来,使图面空间层次丰富。拍品色线精妙独到,用材精细、针法灵活创新,独有一番趣味。云纹内云纹外有双鱼结,中国结,水车,香炉,花卉等,都寄寓着我国古代传统文明思想,反映着当时社会老百姓的生活情形,更呈现出缂丝艺术的独特风格。
此缂丝拍品完全以纯手工,制作精湛,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分庭抗礼,甚至有所超越。本身的历史价值、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极为珍贵的,实乃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佳作。
缂丝的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相对其它艺术品来说,缂丝的赝品极少。因为仿制实在是太难了。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方可完工。技术的含金量,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极高的工艺环境加上此等绝活后继乏人,使得缂丝的价值正扶摇直上。
缂丝,织锦,刺绣为织绣拍卖领域的“三大主力”。其中以缂丝最受关注,《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2004年,创出3575万元的高价。而2006年,一幅《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更是以 8050万元的天价成交。2008年1月6日北京文久国际拍卖的《乾隆缂丝梵字陀罗尼黄经衾》以7205万成交。
从缂丝作品在拍卖场上的迭创新高的表现看,未来缂丝作品再创佳绩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