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梁启超 无端怎奈花絮落

时间:2017-05-16 16:47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由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汉字的勤写勤练,梁启超的“书法”也随之独步一时,他对“书法”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这些观点或以讲稿的形式娓娓道来,或散见于他为各种书迹所作的题跋中,或漫谈于来往书信,或隐含在他的学术论著里。

  设色纸本 立轴

  正文:碧瓦楼讵绣幕遮,赤阑干下绿溪斜。无风杨柳连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题识:范石湖诗 写似仲文学兄正腕 丁卯中秋前三日 启超

  丁卯年,即1927年,时值作者54岁,正名满天下之时,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军阀割据的战乱时期,梁启超以章草书这首范大成批评南宋朝廷沉醉歌舞,不管国事的《碧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渴望祖国能早日安定。正所谓:无端怎奈花絮落,无风无雨日不明。

  梁启超功名显赫而充满传奇的一生,注定了他的思想和他那个时代的中国历史一样,丰富而曲折,复杂而多变。他的政治思想影响广泛、久远,其书学思想和成就也同样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他当时的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书法思想和他参与书法活动的动机,从而让我们更好地对其书法理论的价值与贡献进行评价,对清末民初这段书学史进行必要的丰富和补充。

  他法度严谨、端庄刚健。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梁启超曾自己说“如果说能够代表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书法对后世影响:

  梁启超作为一个政治家、学者,他的“书法”对后世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及其贡献。首先,在梁启超的“书法”思想方面,他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书法”的基本态度,另一方面他对于“书法”史的断代、对历代碑刻的品评、对南北书派论的认识等问题都提出了自身独到的见解;对于古代碑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临摹,反映出他对书法史的敏感与全面把握史料的能力。

  与传统学者不同的是,梁启超这样的治学路数,已经开始重视系统性与整体把握,其研究摆脱了乾嘉考据学派细碎、繁琐的狭小格局,而代之以成型的理论框架结构,同时,科学性也得到突出强调。梁启超正是将这种宝贵的治学方法纳入到了书学研究中,为民国书法思潮的泛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