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华地品藏汇 艳而不腻 别开生面

时间:2017-05-15 14:53

  张熊(1803—1886),又名张熊祥,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别号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鸳鸯湖外史,西厢客。别署清河伯子,髯参军。室名银藤花馆。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张熊年青时代就移居上海,参加各种美术活动。

  张熊喜爱收藏金石书画,一生收藏了一万多件古董珍玩,名扬艺林,被称为“沪上寓公之冠”。张熊的绘画用色艳而不俗,作品雅俗共赏,带动了一批画家活跃于画坛,时称鸳湖派,是当时在上海、苏杭一带比较流行的画风。与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

  花卉设色纸本 立轴 114*56

  题识:鸳湖外史子祥张熊写于申浦客次

  钤印:张熊、西厢客

  张熊作为最早赴沪的一位重要的画家,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为人宽厚,绘画技艺高超,交游广泛,从学者众多,并著有课图画稿以便教学,在当时上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张熊笔下,画中勾花点叶,春意盎然,桃花开了,红彤彤的火树银花一般绽放在枝头。树丫杈之上有两只小鸟伫立。鸟尾冗长,目光炯炯有神。满布石头青苔,野草初绿,野花开在草丛中,与挑花相互映衬,一派浓浓的春意在画家高超的设色技巧之下烘染而出,大自然的美妙在画家的笔下如此博大,所有的景致在画中相容,乐趣无穷,令人神往。

  清末民初的上海,就曾经寓居了一大批的翰墨高手,他们以张子祥为首,在江浙沪一带以绘事为生,名重一时,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的生气,在那个年代湖画派的艺术成就促进了画坛的繁荣,百家争鸣。

  姜宝林,山东平度人,1942年生于蓬莱。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由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亲授。198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院;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艺委会委员;浙江画院艺委会终生委员;杭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传统和现代是中国画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问题。而将中国画的古老形态转换成现代形态,是姜宝林几十年来一直所追求的艺术探索。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传统功底,又有着新的审美观念、情趣的画家,姜宝林几十年来一直不断求新求变。在山水、花卉创作上不断翻新章法、意境,甚至把山水形象图案化、几何化,但始终不放弃笔墨。

  花卉四条屏  条屏 设色纸本 136*34*4

  整幅作品构图布局平满,重叠铺陈,画面枝繁花密,整体感极强。在笔致上,既讲究整体协调统一,又不期然而然的揉进了书法和山水画的笔墨习惯,运笔风神峭拔,挺劲潇洒,自下而上,一气呵成。在通幅作品的色调构成上,以墨色和淡红为主,以墨色的浓淡变化统领整幅作品的色调变化,色墨交融,由深及浅,过渡自然。姜老劲挺的笔锋,淡渲疏扫,自成一格,以粗笔勾线晕染,墨色点染之间,将花枝的清丽和树枝的干枯突出的极为明显。姜老的笔下的花卉,在枝叶的烘托之下,安静的绽放,不骄不躁。

  近代中国画的花卉从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已经非常成熟了,要突破这个模式谈何容易!姜宝林的花卉无论章法、意境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色彩,每幅作品都有主调。足于笔墨的根基,又不断创新求变,以推进中国画艺术向前发展,古往今来一切有成就的中国画家莫不选择了这条道路,姜宝林的别开生面便是给予我们最大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