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11 16:35
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又称“刻丝”、“克丝”等,以“通经断纬”为基本技法,即以本色丝作经,各色彩丝作纬,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
中国古代缂丝工艺的出现至迟不晚于七世纪,但缂丝真正在艺术领域登堂入室乃始于北宋末年,受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开始以摹缂名人书画为能事,“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或造及“胜于原作”的境界。历经元、明两代,皆有精品传世,至清代乾隆朝,随着天下的富庶繁盛,缂丝艺术的发展继而登上了宋以后的又一高峰。当时缂丝艺术品大量织造,并被收进皇家的书画著录,举凡花鸟草虫、山水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法书及佛像梵经,无不精细粹美。
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历来多为皇家宝藏。就传世品而论,以故宫所藏为大宗,且最具代表性。本展览从故宫藏珍品中遴选出自宋至清的28件精品,以使大家充分领略缂丝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寸缂丝一寸金”言明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工艺本身的原理并不复杂,但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的缂丝品技艺精湛,尤以大幅的缂丝画为特色,其品格高雅,且富贵气象十足,多为宫廷所宝藏,身价骄人,故而贵比金玉。
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宋
缂丝花鸟图轴
宋,纵26cm,横24cm
此幅缂丝花鸟图轴即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粉本而摹缂的,采用了平缂、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戗、合色线等技法将花叶层次及鸟羽纹理表现得惟妙惟肖。
元
缂丝八仙图轴
元,纵100cm,横45cm。清宫旧藏
作者仿工笔绘画之勾勒法缂织八仙向南极仙翁祝寿的情形。以平缂表现人物的服装色彩,色彩变化时用搭梭,使两色交界处既有明显的裂隙又能紧密相连而不致断开。
明
缂丝花卉册
明,十二开,每开纵41cm,横42cm。清宫旧藏
花卉册在本色地上缂织山茶水仙、玉兰海棠、牡丹、碧桃芝竹、百合剪春罗、荷花蜻蜓、踯躅、芝兰、秋海棠、剪秋纱、蝴蝶花、梅花等各种花卉,每开均缂织而成,无着笔处。
缂丝仙山楼阁图
明,纵247cm,横60cm
图轴在本色地上以平缂、构缂、搭缂、长短戗等技法彩缂崇山、楼阁、人物、翔鹤、碧波、竹石和小草等纹样,设色适宜,缂织精细。
清
缂丝乾隆御笔朱竹图轴
清乾隆,纵123 cm,横43cm。清宫旧藏
此幅摹乾隆皇帝御笔画稿缂织而成。画稿之审美情趣不求物象的纤巧工丽和细致形似而注重清雅之神韵。用笔用色质朴稚拙,意境脱俗,深得宋以来“文人画”之三昧。
缂丝万年如意图轴
清乾隆,纵29cm,横85cm
此幅在本色地上缂织万年如意图。画面描绘一条出水鲶鱼,口吐火珠,直升天空,空中飘浮五彩祥云,岸岩上盛开硕大的金黄色花朵。此图轴为双面缂,正反两面花纹、色彩完全一样,均看不出缂织的线头。
缂丝乾隆御制诗花卉册
清乾隆,八开,每开纵36cm,横22cm。清宫旧藏
册页在本色地上分别缂织玉兰、蔷薇、桃花、望春花、婪尾春、石榴花、紫栋花、水仙花共八开。画风既有传统工笔重彩法,又有恽寿平的设色没骨法,属于清代“院体”花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