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收藏的使命 提升文化品格

时间:2016-11-09 14:43

  收藏品被青睐,不外乎珍贵和稀奇两大特性。——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先生

  珍贵和稀有都可以表现为文化和物质的两个方面,文化上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物质上的材质自身的珍贵和稀缺,都能够表现出它在市场上的价值,所以,收藏就难以摆脱金钱关系,就难以脱离与占有相关的两个方面。

  诚然,我们不能随意否定收藏品其物质价值的增值,但必须将重点放在具有文化品格的收藏上。否则,缺少文化品格的收藏,则在一种价值关系的追求中生发出无数的乱象,真假的愚弄,价格的欺诈,不仅降低文化的品位,而且破坏社会的价值观,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

  真正的收藏,必定是回归文化品格的收藏,收藏者必定会将收藏视作一种历史的接力赛,一场文化的欣赏会,一个智慧的操练场,一支责任的升华曲。

  人类的历史之所以被传承,恰恰是因为有记忆。人类历史的记忆,仅仅靠口口相传远远不够,也是不长久和不可靠的,传承历史最主要的载体必然是书籍、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及其各种藏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搞收藏其实就是在传承历史,在展开一场历史接力赛。一些藏品尤其是一些珍贵而稀少的藏品,在焊接历史、弥补史料不足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独到功能。

  收藏需要智慧,通过收藏可以促进和增强自己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说白了,也就是在占有必需的理性知识和具备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前提下,通过缜密的逻辑判断而拥有的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比如收藏家书,就不失为一条操练智慧、增强智慧的途径。家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文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千百年来,家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于1968年3月7日因为政治原因入狱,当时女儿佳佳只有8岁。4年后佳佳12岁时,开始和爸爸通信,直到1977年柏杨先生出狱。在囚犯与家属通信不得超过200字的规定下,柏杨先生的每封信都不长,但字字充满真情,充满智慧。譬如,当女儿答应给寄照片而没寄时,他写道:“注意一点,凡是许诺送人的东西,一定要办到,如果发生困难,一定要说明原因,不可含糊了事,对爸爸也是这样。”收藏并阅读这些家书,确乎给人以见信如晤之感。其语言淡泊平和,朴素绵密,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他们拍打着身上的风尘,从远方缓缓走到眼前,将自己对人生的智慧向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又怎不成为后人珍视美好情感、滋润干枯心田的智慧镜鉴?

  或许,有人并不理解收藏与责任之间的关系。其实,对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来说,收藏总是首先表现为其的一种责任。也就是说,他对某一件藏品的收藏不是基于个人财富的获得,而是出于抢救和保护的考虑,有的更是倾其一生心血,最后将所有的藏品都如数捐赠给国家。这样的行为,就是收藏者责任担当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义务,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著名文物与艺术收藏家、旅英华侨赵泰来,从事古今中外各种文物与艺术品收藏活动30多年,积累大批中国书画、唐卡、陶瓷及外国工艺品等文物,其中不乏金缕玉衣、王子午鼎、乾隆亲笔御书《孙子兵法》竹简、明代文徵明所绘《百美图》画轴、来自圆明园的菊花石等国宝。他向中国捐献文物5万多件,总价值超过8亿元,曾经与金庸、陈香梅等人同获“2005年世界杰出华人奖”。赵泰来先生心甘情愿将文物捐献给祖国,既是其爱国心的深挚表达,也是其作为炎黄子孙对“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观念的认识及其升华。“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收藏留住珍贵的历史文物,给我们的子孙留下文化的根,当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而今,各地破坏文物、盗掘古墓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收藏品市场波诡云谲、藏污纳垢,更是有目共睹。出现这些大家不愿意看到情况,大多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因而要回归正常的收藏秩序,还文物保护一片清朗的天空,我们必须牢记收藏的使命,从而在历史的接力中前行,在文化的欣赏中怡情,在智慧的操练中悟道,在责任的升华中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