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9 14:18
古代书法从明代早期的“馆阁体”,转而师法晋唐,以畅情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清代则是由早期的“帖学”书风,逐渐转变为以“碑学”为主,从而形成百家齐放的繁荣景象。此次璟祥拍卖艺术品拍卖会将会隆重推出以张瑞图行书、郑燮“六分半书”、晋唐传统风格为主的翁同龢大字行书等领衔的书法力作,敬请关注!
行书五言诗 绢本 立轴
张瑞图(1570-1644)
50*138
款识:杨柳依依岸,桃花短短墙,一纵过谷口,几日解山堂,城晚云移堞,亭虚月到床,幽然林来胜,不必问濠梁。白毫菴瑞图。
钤印:瑞图
此幅作品落款为“白毫庵瑞图”。而“白毫庵”即为张瑞图晚年隐居之所。张瑞图晚年书风的转变,除了心情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他对晋人书法的吸收。在张瑞图中年以前书作多为行草,笔画连绵,气势酣畅。但随着时间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南归又经历了“逆案”风波之后所作行楷书渐多,用笔趋于简略,字形由方变长。而此作品的诗文更是对已于辞官的张长公的晚年生活内心的写照。
中国自古以来均有“书如其人”之说,亦有“因人废书”之论,张瑞图畏于权势,投靠魏忠贤阉党,在政治上是个失败者。然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却得到了后世公允的评价,清代吴德旋云:“张果亭、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以其人而废之。”张瑞图在艺术上敢于冒积苇束薪之忌,在书法用笔和行款上作这种有益之探索,此其精神气骨可贵处,故而张瑞图的书法迄今能在历代书家中独树一帜。
行书 纸本 立轴
作者:彭玉麟(1816~1890) 170*80
年代:1871年
释文:叠嶂寒松护碧霞一溪春水夹桃花。山坳若见渔船入莫问人间旧岁华。
款识:辛未天中节后,强病作手书。茗生一兄大雅属。退省山人,彭庆。
钤印:青宫少保(朱)、臣彭玉麟(白)
行草 绢本 立轴
张瑞图(1570-1644)
尺寸:95*43
款识:瑞图。
题跋:1.张瑞图书学全得力于急,就章平日临写之本必甚伙,此轴书当亦其随意临写之作,然通体无一弱笔,无一懈笔,即此所见古人致力之精,岂胜观眼。大石居士命题,甲戌九月,余绍宋。钤印:越园(朱)2.瑞图老人真迹,后学陈从周拜观。3.瑞图老人神品妙墨。甲戌九月十四日,闽县林志钧观。钤印:陈氏从周(朱)4.瑞图老人神品妙墨。甲戌九月十四日,闽县林志钧观。钤印:庄静鉴赏真迹(朱)"
钤印:此子宜置丘壑中(朱)、白毫庵主(朱)、清真堂(朱)
鉴藏印:杭郡唐云鉴定真迹(朱)"
行书 纸本 镜框
翁同龢(1830-1904)
规格:128*90
款识:翁同龢。
钤印:翁同龢印(白)、叔平(朱)
行书四条屏 纸本 四条屏(带框)
郑燮(1693-1765)
规格:107*46cm*4
释文:冯异谦退不伐,每诸将记功,独屏树下,时称“大树将军”。
款识:慈五学长兄属,郑燮。
钤印:郑燮之印(白)、乾隆东封书画史(白)、(白)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