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品牌:常期收购银锭
-
服务范围:全国
-
行业:回收
- 产品优势
-
产品特点:
银锭常期收购中心常年收购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银锭.
-
服务特点:
提供专业的银锭鉴定,可靠的价值评估,只求真品,量大可以上门求购,现场交易现场付款!如果您手上有银锭想要出售的,直接拨打电话咨询就可以!
邯郸清代五十两银锭银元现金收购
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将铸币权统一于,规定以圆(元)为单位,每元重七钱二分,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预定于十月发行。辛亥爆发后,已铸成的银币均充作军饷,故终清一代,只有各省自铸的银元,而无成、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辛亥后,北洋政府铸造的镌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和国民政府铸造的镌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是自铸银元中流通广的两种。进入民国后,仍维持着银两、银元并行的货币制度,直到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银元才成为单一的主币。1935年实行纸币,不准行使银元,并用“法币”收兑银元(见币制)。以后银元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出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元作为主币的时代已宣告终结。
银锭重量一般分五十两,二十五两,十两,五两和一两等数种,多见的是五十两的银锭。银锭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标准,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衡制,古代银锭的重量,与当时的度量衡制是吻合的,但银两代表的重量却不同,如唐代一两为42克,宋代为39克,元代为36,6,明代为37克。清代一般在34到38克之间,清代和民国银锭在重量上基本统一为五两,十两和五十两3种,五两以下为散银。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润白,图案自然清晰,泽细腻。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听声音。这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凡成高的银元,声音一般较柔和悦耳。不足成的银元,因含铜量高,声嘶哑、短促而又浑浊。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银元挑出来,再行鉴别。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数量(8至25枚左右)的银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听其碰撞发出的声音,并结合图案、花纹来鉴定。
形制:银锭的形制由银锭的器形,银锭上的铭文和名称组成,大致可分为元宝形,方形,圆形,腰形,牌坊形几种。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惯上将银铤,银饼,银锭统称为元宝。我国历代的银锭铸造发行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许可自由铸造,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俗惯,在质量的前提下,对银锭的造型没有规定。大体上,汉代的器形为饼状;唐代的为长方形条状;宋代的以铤为主;与唐银相比形制变宽,变厚,正面四角微翘,呈砝码状,两头两个圆弧成束腰形;元代银锭多无铭文,边缘翘起,中间内凹;明代银锭长度变短,厚度增加,两端的弧形消失,周缘增高,是两端更加突出,形成一个双翅;清代到民国银锭器形繁杂,大体可分为元宝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砝码形,牌坊形等几大类。各朝代中,以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主要有四中; 元宝,一种马蹄形的银锭,又称马蹄银,宝银。每锭重五十两,多用于大额支付。每两抵用制钱一千文,每锭抵用制钱五十千文。银锭。多铸成铤形或马蹄形,又称小元宝,一般重十两,也有铸成银方鏪的。银锞子。形制各种各样,一般为馒头形和花瓣形为多,上釿有,福,禄,喜,寿,等字。一般重一两至五两。散银。一两以下的零散银块,小粒银块,又称珠银,都是一两以下的银屑,专做补助银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