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3 19:47
浙江上门求购清代五十两银锭银元正规鉴定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银元正面镌孙中山半身像(俗称小头),上有“中华民国”,下有“开国纪念币”字样,背面为麦穗围绕“壹圆”二字,四周为英文字。有三种版式,一种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试铸,正面为孙中山大头像,上边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字样,背面三帆船图,两边是“壹圆”二字。一种是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版,正面为孙中山像,上边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字样,背面为双帆船图,帆上有飞鸟三只,船的右边有太阳,左右两边是“壹圆”二字,以上两种流通不多,而比较多的是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版,正面为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字样外,背面也只有双帆船图和“壹圆”二字。此种银元1934年亦有铸造。
真银元的特点主要是听声音脆而洪亮,有音韵,互击有余音产生,反之则伪;看其币面颜色润白,图案自然清晰,色泽细腻丰富。当然真正细致鉴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听声音、看外形、称重量、定成色。
此后,各省群起设厂自铸。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舆论对自铸银元支持,康有为等纷纷上书称颂广东、湖北铸币的成效,痛陈洋钱侵蚀之害,认为自铸可以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有些政府官员还认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899年,除天津总厂外,已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鼓铸银元。各省各自为政,管理混乱,银元原来的优点被削弱,形式、重量、成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较大,导致各种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各省银元都标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质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畅。各省滥铸,数量过剩。清廷企图把银元铸造权收归,独占铸币盈利。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外,其余裁撤。但这个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势力反对。于是清廷又准许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1905年又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铸造金银铜三品货币。只留北洋、南洋、广东、湖北四作为分厂。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大约在16世纪,银元流入我国。1890年(光绪十五年)官方开始正式铸造银元,民国时期建立银本位货币制度以后,也以银元作为主要流通币。银元是近代币收藏的重要币种之一。银元-诞生经过乾隆时曾开铸镌有班禅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赏赐用的银币,但用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罕见,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张之洞督,于十三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镌有龙形,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重量不符标准,不受民间欢迎,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