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喜欢看科普类节目的人都熟悉,在自然界,绝大多数动物都有自我痊愈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受伤后总能自我痊愈,这是它们能够适应并战胜环境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人类社会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如此,比如史玉柱,比如姚明,不甘人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的成功故事比比皆是。
耿燕童也是这样,本想进军房地产赚个盆满钵溢,结果一跤跌得鼻青脸肿;本想在家乡做一个三四万人的“宿迁超级巨星演唱会”,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没得偿所愿。
当时,像周杰伦这样大牌的明星订金都出了,又打出了海量广告,舆论宣传狂轰滥炸铺天盖地,要是换成别人,不一蹶不振才怪!但他,耿燕童都没来得及伤心难过又折腾开了,而且愈挫愈奋,三四万人的活动没搞起来,反倒搞起了五万人活动;在宿迁没能做,反倒一步做到大上海了,真是叫人大跌眼镜!
上海他倒是熟悉,在这儿修了几年的摩托车,有伤害也有快慰,而对于一上来就弄五万人的文化活动,有谁会想到幕后推手会是他呢!
或许读这本书的你,就是要参加他上海5万人活动的吧——3月27日上海体育馆大家聚集一堂。现在再想一想,如何擘画举办这么一场盛会,如何邀请那些国内一线亚洲一线的超级巨星,如何让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特别是娱记们一起疯狂,如何让5万人知道并入场参加文艺演出,各种证照又该是多么的繁锁,他又是如何撬动大赞助商,安保系统又是如何保障的……事无巨细,各种内幕其实非常耐读,但因为本书发行之时,正是该活动举办之时,鉴于保密合同原因,很多事就只能在他的第二本书里披露了,但我们想,这也很好,那岂不相当于,我们80后草根创业的人到时又有了第二本进阶教材吗?
耿燕童具备了所有创业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他做事有灵感,勤学善思,从谏如流,不自以为是。很多80后,或者说,很多并没成功的人都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拒绝别人的经验之谈,讨厌听“别人都怎样怎样,所以你也要这样做”。而耿燕童正相反,作为80后的他,愿意学的就是别人的成功方法,愿意听的就是别人的成功经验,跟有缘分的朋友愿意聊的就是谁又成功了,他是怎么做的,并且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一个课程他可以翻来覆去地学,他说,每一次对他的触动都不一样,一张光盘,人家说,听100遍会成功,他就会去听100遍,这也该是他的另一种特立独行吧!再比如,一个老爷子找他来合作,一窍不通的他因利趁便,明白了农村墙体广告是怎么回事,使他在今天拥有了庞大的农村墙体广告市场。
但是,我们在这里又要说明的是,耿燕童创业真的是太成功了吗?说耿燕童创业成功,这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对于他的出生背景,一穷二白,他是取得了成功的;相对于他的受教育程度(连26个英语字母也没能学明白),耿燕童是取得了成功的;而且,毫无疑问,耿燕童刚刚三十,较80后大多数创业者“三十而立”来说,他已经率先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相对于未来来说,耿燕童今天的成功可能就小巫见大巫了,因为,他毕竟才三十岁,年轻有为,前途不可限量!
可以说,在很多人眼里已成功了的耿燕童,在今天依然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人。
他今天的经营与管理,战略战术依然是见不到招式的,是无招胜有招吗?多少有些让我们说不清楚。
耿燕童的高级助理陈俊羽小姐说,原本,她是想过自己创业的,自己闲下来时也会问自己,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该是在耿总之上的,怎么反倒跟着他干了呢?“耿总有时也会让我们觉得,他没想明白战略,战术上也没有执行的细节,但是,就是在一切看似不充分的条件下,大家反倒会相信有传奇,而每一个跟着耿总干的人就是缔造这传奇的人,那么,又有谁不欣欣然并强烈向往之呢?这也便是大家跟耿总合作的重要原因吧。”
耿燕童非常耐人琢磨,对80后创业者来讲,包括耿燕童在内,他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他们中大多数人,创业才刚刚开始;他们中有的人,成功却已扑面而来了。由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去关注他们,多少有些措手不及,但是面对他们出乎意料的成功和几近没有章法的成功路线图,我们不得不慨叹一句:“再不能像以前一样创业了!”
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跟耿燕童一起,再走一遍创业路,他是多么的天马行空,又是多么脚踏实地地全力以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