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16 22:39
2016年狐狸养殖前景分析
【常见问题】2016年狐狸养殖前景如何?
【专家解答】
一、目前国内狐狸养殖地域
中国由于地域较广,各地域气候都不尽相同,因此很多地区不适合养殖狐狸,目前来说,中国内的狐狸养殖地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内蒙古、北京、东三省、陕北等地。
二、狐狸养殖的产值
众所周知,养殖狐狸的主要产值来自狐皮。目前国内蓝狐皮年产量已达到100多万张,雪狐200万~300万张,彩狐较少,年产2万多张。
狐狸是重要的经济毛皮兽,与水貂皮、波斯羔羊皮形成国际裘皮业的三大支柱。近年来,养狐狸帮不少人走上了致富路,前景也不错,但综合多方面因素,中国狐狸养殖数量较大,总体来看,今年狐狸养殖灶的竞争仍会很激烈,在此提醒养殖户要多关注市场。
三、市场行情
90年代初,国内北极狐消费开始流行。需求极大,刺激发展。养殖户越来越多,母兽全部留种,只有淘汰的才上市。上市少,供应量小,价格攀升,供求严重脱节,尤其是质量好的蓝狐皮,当时价格曾经达到800元/张。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扩种太快,质量达不到标准,品质下降,价格开始不断降低。近期河北蠡县留史、肃宁、尚村市场蓝狐销售稳定,尤其90厘米以上毛绒密度大、毛质长4厘米以上的条子路相对较快,价格在450元/张左右;另外,毛质强、针毛齐的领子路蓝狐也较快,但价格相对较低,85厘米的280元/张左右,条子路在420元/张,这就要求养殖场对蓝狐要精养。
四、中国现状
一、中国养殖的狐狸品质较差。狐皮品质对价格的影响非常大,而中国养殖的狐狸品质普遍较差,目前在中国养殖效益较好的品种主要是从挪威等国进口的银狐、蓝狐种,由于中国养殖的技术相对落后,狐皮一般只有0.7~0.8米,但在国际上优良不退化的狐皮可达到1.1米。采用中国地产狐的品质就更差了,狐皮只有0.5~0.6米,毛绒品质也差,价格仅相当于银狐、蓝狐品种的一半。
二、中国狐狸存栏数太大。由于前几年狐狸皮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当时炒种成风,广大养殖户不断投资养殖狐狸,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狐狸存栏已猛增到150万只。而中国每年只需约一百万张狐狸皮,还有一半是用进口的狐狸皮,而出口每年最多只有3~4万张,市场明显已经供过于求。
三、加工技术落后,缺乏专业加工企业。与中国大量养殖狐狸相对比的是,狐狸皮加工企业却少得可怜,加工技术跟不上,更没有知名品牌,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养殖户只能赚取较少利润,这也是中国近年来养殖狐狸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行业竞争
目前狐狸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以狐狸人工授精为例,前两年每只母狐的人工授精费用在100元以上,而去年河北省部分地区的人工授精费用为每只60~80元,甚至更低。原因就是投资人看好了狐狸人工授精这个大市场,利润使得养狐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与此同时也促进养狐业的进步,带动了诸如饲料等产业的发展。
六、养殖前景
狐狸皮价格受饲料成本的影响较大,从目前看,狐狸的饲养成本保持平稳,这将为狐皮价格稳定奠定基础。由于皮革企业重新恢复对俄罗斯的出口以及服装业对狐狸皮使用的稳定,预计狐狸皮价格总体将保持平衡。所以,虽然目前养殖狐狸前景不太乐观,但市场规律就是有低潮高潮,养殖户只要坚持走高质、高效、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并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加工产业,在高起点上养殖优良的品种,同样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效益。第一农经网整理的:《2016年狐狸养殖前景如何?》一文为国内有打算饲养狐狸的养殖户们做了一个养殖知识普及。
【小编点评】中国养狐业自20世纪初在黑龙江北安县及嫩江流域当地猎人养赤狐以来,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了。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经济技术落后,养狐业始终未能发展起来,真正发展是从1956年起步,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当时形成国营、集体和个体一起上的局面,1996年底达到高潮,全国存栏种狐约100多万头。到了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狐皮价格不断下滑,特别是北极狐皮价格降到1996年底的1/4-1/3。直到2000年下半年随着亚洲经济开始复苏,养狐业才出现转机。在养狐业处于低谷阶段中,全国除一些大的养殖场仍保持一定数量的种狐外,大部分中、小养狐场纷纷解体,但全国仍有40万一50万头种狐存栏。2001年初由于狐皮价格回升,种狐数量有所增加,全国有种狐60万一80万头。至2004年全国种狐数量超过1996年,达到150多万头。中国狐皮价格下滑,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毛皮质量与发达国家的狐皮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表现在毛皮的尺码小,毛绒质量差,其价格仅为发达国家产品的1/3~1/2,缺乏竞争力。
究其原因,一是种狐品质差,生产不出高质量的毛皮,这主要是前些年“狐狸热”时期炒种的结果,几乎见母狐就留来作种,不注意出生早晚和亲缘血统,近亲繁殖,致使种狐品质退化;二是不重视科学饲养,营养达不到种狐标准,而导致越养越小。就目前也有很多场家,为了节约成本,或流动资金不足,仍在低标准进行饲养,满足不了狐生产所需要的营养水平,就是用优良芬兰狐杂交改良的后代也显现不出杂种优势;三是世界发达的养狐国家,如北欧、北美及俄罗斯等国家均在寒冷的北方高纬度地区,而中国在养狐热时期,全国遍地开花,甚至海南、川滇等南方地区也养狐,这种做法违背狐本身生态规律,必然导致毛皮质量下降。因此,养狐不能在全国盲目发展,应该很好地发挥中国北方冷资源优势。人工授精技术是狐育种、杂交改良、属间或种间杂交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之一,褪黑激素能促进雄狐睾丸发育及提早冬毛生长,这些先进技术在全国尚未完全普及应用,今后应当重视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和普及。除上述间题外,全国各地养狐场普遍饲养品种单一,多以北极狐为主,一旦这一品种因某种原因皮张价格下滑,便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倘若多品种(狐、貉、貂等)饲养,可以迅速转向饲养,减少损失。就狐本身也要多品种(银、蓝狐及各种彩狐)养殖,同时亦可开展种问或属间杂交,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各种高档毛皮商品,如蓝霜狐皮、影蓝霜狐皮就很受国内外皮货商欢迎,而且价格不低。当前,养狐业在国际和国内狐皮行情看好情况下,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以提高毛皮质量为主攻方向,加强育种及品种改良,进行科学饲养,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地发展中国养狐业。相信这一农村致富项目,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我们不仅要看到国际市场,还要看到拥用13亿人口国内需求的大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毛皮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国内养狐业是有广阔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