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哥窑的窑口在龙泉——对这一点,徐朝兴是深信不疑的。
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的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他有两个儿子,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父亲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口。哥哥做得比弟弟好,引起了弟弟的妒意。一天晚上,弟弟趁哥哥休息,往窑口里泼了一桶水。第二天,哥哥的瓷器出窑后全部裂掉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破瓷器”反而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认为它很特别,它身上的花纹很漂亮。再后来,哥哥就专门烧这种黑胎开片瓷器,是为“哥窑”。而弟弟就主烧不开片的青瓷,是为“弟窑”。
这个传说在龙泉流传甚广,尽管其中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真要往瓷器上浇水,恐怕不是开裂出美丽的纹路,而是直接裂掉了。在龙泉大窑、溪口的哥窑窑址发现之前,哥窑在龙泉当地仅是个美丽传说。1956年,13岁的徐朝兴为了“混口饭吃”,进入龙泉县上垟镇木岱村瓷厂当学徒。
1.香港恒雅---提供最权威的专家鉴定(藏品对可开具鉴定证书)---全国可用
2.藏品保真到代价格高可委托---香港恒雅---参加北京嘉德拍卖
转机出现在1957年。周总理批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的生产,特别指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由于在当学徒期间表现出色,徐朝兴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
徐朝兴的师傅是李怀德。这位老艺人,是中国古陶瓷界公认的泰斗、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特别推荐的人物。李家是青瓷世家,他手上掌握着珍贵的祖传配方。
老师傅带着小徒弟,踏上重振哥弟窑的征程。李怀德是个全才,青瓷的原料处理、造型、烧制、雕刻、刻花、配釉样样在行。但李家祖训严格,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李家的秘方几百年来就是这样秘密传下来的。有时候,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小徒弟一出现,老师傅就把手里的活一放,抽烟斗去了。
一方面是学,一方面是“偷”。靠着勤奋,也靠着悟性,徐朝兴在青瓷方面渐渐地开了窍。在老师傅的带领下,1959年国庆前夕,第一批接近宋代弟窑的龙泉青瓷顺利出窑。国庆十周年之际,100套龙泉弟窑茶具和200件花瓶作为国庆用瓷,送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哥窑的“攻关”在1961年展开。哥瓷的明显特色是,釉面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碎裂纹。这种碎裂纹又称开片,是由于烧制工艺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产生的裂纹。南宋烧制哥窑的工匠却巧妙地利用这种自然缺陷作为装饰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流水纹等,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实际上,哥瓷很像一个胖子穿着一件瘦衣服。哥瓷外面的釉层就是‘衣服’。如果它的膨胀系数小于胎的膨胀系数,就不会开片,如果它的膨胀系数过大,又会造成瓷器崩裂,那是真的裂掉了。想做成那种看上去有裂纹,但是用手又摸不出来的哥瓷的效果,非常难。”徐朝兴说。
李怀德带着他的小徒弟们,在一年里烧了六七十窑,没有一窑成功。一直到1963年4月,在尝试了几百个配方之后,和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瓷别无二致的龙泉哥瓷终于诞生。失传700年的国宝终于重现人间。